等禮相亢的意思、等禮相亢的詳細解釋
等禮相亢的解釋
猶言分庭抗禮。以平等之禮相待。 漢 劉向 《說苑·君道》:“今王将東面,目指氣使以求臣,則廝役之材至矣;南面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則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禮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勢以求臣,則朋友之材至矣。”
詞語分解
- 等的解釋 等 ě 古代指頓齊竹簡(書)。 數量、程度相同,或地位一般高:相等。平等。等于。等同。等值。等量齊觀。 表示數量或程度的級别:等級。等次。等第。等而下之。 特指台階的級。 種,類:這等事。 表示同一輩
- 亢的解釋 亢 à 高,高傲:高亢。不亢不卑。 極度,非常:亢旱。亢奮。 抗,匹敵:亢禮。亢衡。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姓。 卑 筆畫數:; 部首: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等禮相亢”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綜合多個來源可作如下解釋:
1.基本含義
- 核心意義:指以平等的禮節相互對待,強調雙方地位對等、互相尊重。這一解釋源自《說苑·君道》的典故。
- 補充理解:部分現代釋義擴展為“互相推讓,争先禮讓對方”,體現謙遜與尊重的互動(如、6)。
2.出處與結構
- 文獻來源:出自漢代劉向《說苑·君道》,原文通過君臣關系的對比,說明以禮相待的重要性。
- 成語結構:偏正式四字成語,注音為“děng lǐ xiāng kàng”,屬中性詞。
3.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雙方在社交、外交或競争中的平等态度,如“兩國交往等禮相亢,互不示弱”。
- 也可形容日常人際交往中的互相謙讓,如“他們等禮相亢,争着為對方讓座”。
4.辨析與近義
- 與“分庭抗禮”的異同:兩者均含平等相待之意,但“分庭抗禮”更強調對抗性,而“等禮相亢”側重禮節上的對等。
- 近義詞:禮尚往來、以禮相待。
5.例句參考
- 古代語境:君王以“等禮相亢”求賢,方能吸引真正的人才(《說苑》例)。
- 現代用法:會議上雙方代表等禮相亢,展現了合作誠意。
注意:不同文獻對“互相推讓”的釋義可能存在語境差異,建議結合具體場景理解。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說苑》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等禮相亢”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這個詞來自于《論語·述而》一章中的一句話:“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其中,“等禮相亢”是“義之與比”的解釋。它表示在君子與天下人之間應該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并且共同遵守禮儀規範。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是“立”和“目”,部首“立”表示立場、立正,部首“目”表示目标、目的。總共有9畫。
來源:
《論語》是先秦時期孔子的學說和言行記錄,傳統上認為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學生所記錄。《論語》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經典之一。
繁體:
等禮相亢(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具體寫法無法準确描述。但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和上述相近的一些漢字形式,比如“等”字的古代寫法為“礻*爿”,“礻”為禮的旁字,“爿”為父親的意象;“禮”字的古代寫法為“塞曳”,“塞”為上衣的意象,“曳”為引導的意象。
例句:
1. 君子要懂得等禮相亢,才能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
2. 我們應該在與他人交往時,始終遵循等禮相亢的原則。
組詞:
等待、禮節、相互、争鬥
近義詞:
平等相待、平等相向
反義詞:
不平等、不尊重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