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慌惚的意思、慌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慌惚的解釋

亦作“ 慌忽 ”。1.模糊不明貌。《禮記·祭義》:“於是諭其志意,以其慌惚以與神明交,庶或饗之。”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海之百靈祕怪,慌惚畢出。”《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二·梁太廟樂舞辭》:“赫奕令德,彷彿睟容。再拜慌惚,遐想昊穹。”《全唐詩》作“慌忽”。亦指神智不清。《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兄 客卿 敏惠早夭,母 藺夫人 悲傷發疾慌惚。”

(2).猶迷茫。 漢 東方朔 《七谏·自悲》:“忽容容其安之兮,超慌忽其焉如。”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洪範洛書》:“ 中國 書法,亦無三八政居東,七稽疑居西之理, 江君 讀書人,亦慌忽如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慌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模糊不清、難以辨識的狀态,常用來形容視覺或感知上的朦胧感。例如韓愈《南海神廟碑》中“海之百靈秘怪,慌惚畢出”,描述海中奇景若隱若現的景象。

  2. 引申含義
    可表達精神迷茫或神志不清,如《後漢書·皇後紀》記載“母藺夫人悲傷發疾慌惚”,指因悲痛導緻神智恍惚。漢代東方朔《七谏·自悲》中“超慌忽其焉如”,則形容内心彷徨無依的狀态。

  3. 字形與變體
    該詞亦寫作“慌忽”,屬于異形詞,如《禮記·祭義》中“慌惚以與神明交”,體現古代用字差異。

注意:現代漢語中多用“恍惚”替代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典》《禮記》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慌惚: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

慌惚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意思是心神不定,恍惚不實。它由“心”和“惚”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心”是這個詞的部首,表示與心理活動或情感有關;“惚”則表示迷茫、迷失。它的總筆畫數為11劃。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字系統中,慌惚的寫法略有不同。早期的寫法是“惶惚”,其中“惶”表示恐慌,與“慌”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後來,“惶惚”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慌惚”。

繁體形式

在繁體中文中,慌惚的寫法和簡體中文中的寫法一緻,都是“慌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慌惚的寫法曾經是“惶惚”。這個寫法保留了與現代意義相近的“惶”部分,但在演變過程中逐漸簡化成了現代的“慌”。

例句

1. 他剛剛考了一門重要的考試,現在心情慌惚,不知道結果如何。

2. 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緊急情況時,人們常常會感到慌惚和無助。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慌亂、慌張、驚慌、驚惶。

近義詞:恍惚、迷糊。

反義詞:鎮定、從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