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瓠的意思、苦瓠的詳細解釋
苦瓠的解釋
即苦匏。《本草綱目·菜三·苦瓠》﹝集解﹞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名醫别錄》:“苦瓠生 晉 地。 保昇 曰:‘瓠即匏也,有甘苦二種,甘者大,苦者小。’”參見“ 苦匏 ”。
詞語分解
- 苦的解釋 苦 ǔ 像膽汁或黃連的滋味,與“甘”相對:甘苦。苦膽。苦瓜。 感覺難受的:苦境。苦海(原為佛教用語,後喻很苦的*********。苦悶。含辛茹苦。吃苦耐勞。苦惱。 為某種事所苦:苦雨。苦旱。苦夏。苦于(a.對某種
- 瓠的解釋 瓠 ù 〔瓠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夏天開白花,果實長圓形,嫩時可食;.這種植物的果實。 筆畫數:; 部首:瓜;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苦瓠”是葫蘆科植物的一種,其名稱源于其味苦的特性,主要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苦瓠為葫蘆科匏瓜的變種,與甜瓠相對,又稱“苦葫蘆”“瓢葫蘆”。其果實成熟後剖開可制瓢,但因其味苦且有毒,不可食用。
二、植物學特征
- 形态特征
苦瓠為一年生草本蔓生植物,莖互生,夏秋開白花,果實長10-15厘米,形态飽滿優美。種子木質,需溫水浸種催芽後種植。
- 生長習性
適宜家庭或陽台種植,具有遮陽作用,發芽溫度20-25℃,生長適溫20-30℃。
三、藥用價值與毒性
苦瓠全株(蔓、葉、花、子、殼等)均可入藥,性味苦寒、有毒。古代記載其可治水腫,如《證類本草》提到“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但需注意其毒性可能引發嘔吐等反應。
四、文獻考據
- 《本草綱目》引陶弘景觀點,認為苦瓠是普通瓠的苦味變種,而非獨立物種。
- 唐代《新修本草》則指出苦瓠與冬瓜、瓠子不同類,強調其不可食用性。
五、注意事項
苦瓠與甜瓠外觀相似,誤食可能導緻中毒,需通過味道辨别。民間曾用作佛門器具或藥材,但現代已較少使用。
如需更完整的植物學數據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本草綱目》及搜狗百科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二
《苦瓠》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苦瓠》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苦瓜或苦瓠瓜,是一種植物,其果實味道苦澀。在中文中,苦瓠也常用來比喻事物的苦澀或令人不快的性質。
拆分部首和筆畫
《苦瓠》的拆分部首是“瓜”和“疒”,瓜是指這個字的主要部首,疒是指疾病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來源
苦瓠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流傳已久。據說,苦瓠最早被發現是因為有位農夫在田地裡發現了一種形狀奇特的植物,經過試驗發現其果實味道苦澀。于是,苦瓠開始被人們當作一種獨特的食材,用于烹饪和藥用。後來,苦瓠也成為了一種比喻事物苦澀的用語。
繁體
《苦瓠》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苦瓠」,字形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苦瓠的字形略有不同。比如在《康熙字典》中,苦瓠的字形是「菰」。
例句
1. 媽媽炒了一盤苦瓠,我不太喜歡它的味道。
2. 每次遇到挫折,我都會想起苦瓠的苦澀,告訴自己要堅持下去。
組詞
以《苦瓠》為核心詞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漢字詞語,比如:
1. 苦瓠瓜:指的是苦瓠的果實。
2. 苦瓠葉:指的是苦瓠的葉子。
3. 苦瓠湯:指的是用苦瓠熬煮成的湯品。
近義詞
與苦瓠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苦瓜:也指苦瓠瓜,是苦瓠的俗稱。
2. 苦澀:指事物味道或性質帶有苦味或苦澀的特點。
反義詞
與苦瓠意思相反的詞語是:
1. 甜瓜:指的是味道甜美的瓜類水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