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苦瓠的意思、苦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苦瓠的解釋

即苦匏。《本草綱目·菜三·苦瓠》﹝集解﹞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名醫别錄》:“苦瓠生 晉 地。 保昇 曰:‘瓠即匏也,有甘苦二種,甘者大,苦者小。’”參見“ 苦匏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苦瓠(kǔ h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釋義

指味道苦澀的瓠瓜(葫蘆科植物)。瓠瓜通常可食用,但部分品種因含有葫蘆素等物質而味苦,誤食可能引發不適。《本草綱目》載:"瓠有甜苦二種,苦者有毒,不可食。"

二、文學引申義

因苦瓠不可食用且無實用價值,常被引申為無用之物或徒有其表的事物。如《莊子·逍遙遊》以"五石之瓠"喻指大而無用的對象,後世文人亦用"苦瓠"諷刺虛名無實之輩。

三、文化象征意義

在傳統語境中,苦瓠被賦予負面象征:

  1. 貧賤之喻:因生長于貧瘠土地,與"甘瓠"相對,象征境遇困苦。
  2. 衰敗之兆:《詩經·豳風·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斷壺"的"壺"(通"瓠"),暗示秋日凋零。

參見文獻

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及《本草綱目》相關條目。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鍊接,建議查閱上述紙質工具書獲取完整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苦瓠”是葫蘆科植物的一種,其名稱源于其味苦的特性,主要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苦瓠為葫蘆科匏瓜的變種,與甜瓠相對,又稱“苦葫蘆”“瓢葫蘆”。其果實成熟後剖開可制瓢,但因其味苦且有毒,不可食用。

二、植物學特征

  1. 形态特征
    苦瓠為一年生草本蔓生植物,莖互生,夏秋開白花,果實長10-15厘米,形态飽滿優美。種子木質,需溫水浸種催芽後種植。
  2. 生長習性
    適宜家庭或陽台種植,具有遮陽作用,發芽溫度20-25℃,生長適溫20-30℃。

三、藥用價值與毒性

苦瓠全株(蔓、葉、花、子、殼等)均可入藥,性味苦寒、有毒。古代記載其可治水腫,如《證類本草》提到“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但需注意其毒性可能引發嘔吐等反應。

四、文獻考據

五、注意事項

苦瓠與甜瓠外觀相似,誤食可能導緻中毒,需通過味道辨别。民間曾用作佛門器具或藥材,但現代已較少使用。

如需更完整的植物學數據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本草綱目》及搜狗百科相關詞條。

别人正在浏覽...

案部背軍貝甯撥亂濟危不如歸朝審齒發充軍仇人相見,分外明白吹煙出言有章詞慚代運得采頂戴低聲波都門端稱覩事恩牛怨李二史分虎寡鮮姑公國伯古冶颃颉函隱劫擊計費鏡箱疾狀肯分略刃利嗖六丁論請泥兒女兒子排教屁雌寡淡平縣辟任溥遍穹天齊烹去梯人隱柔撫山邑山園水紋順趨頌德碑逃嫁特惠痛陳退行瑕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