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聖明的命令。《禮記·大學》:“《太甲》:‘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明史·懷獻太子見濟傳》:“陛下膺天明命,中興邦家,統緒之傳宜歸聖子。” 明 宋濂 《代祀高麗國山川記》:“皇帝受天明命,丕承正統。”
(2).特指帝王的命令,诏旨。 唐 韓愈 《沂國公先廟碑銘》:“臣適執筆隸太史,奉明命,其可以辭!” 宋 曾鞏 《知制诰授中司制》:“典掌明命,總持憲綱,非博學有文,強毅忠篤,曷可以兼斯任哉!”
(3).猶尊名。恭敬地命名。《禮記·祭義》:“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衆以畏,萬民以服。” 鄭玄 注:“明命,猶尊名也,尊極於鬼神,不可復加也。” 孔穎達 疏:“明猶尊也;命猶名也。”
(4).謂成其教命。《詩·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明命使賦。” 馬瑞辰 通釋:“《爾雅·釋詁》:‘明,成也。’明命猶言成命,謂成其教命使布之也。”
“明命”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聖明的命令
多指天命或上天的旨意,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禮記·大學》引《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意為敬奉上天賦予的使命。明代宋濂在《代祀高麗國山川記》中也提到“皇帝受天明命”,強調帝王順應天意治國。
帝王诏令或旨意
特指皇帝頒布的正式命令。如唐代韓愈《沂國公先廟碑銘》中的“奉明命”,即指遵從帝王诏旨。宋代曾鞏的《知制诰授中司制》亦用此義,指代朝廷的重要任命。
恭敬地命名
用于尊稱命名行為,帶有莊重色彩。《禮記·祭義》中“明命鬼神”即指以崇敬之心為鬼神定名,鄭玄注解為“尊名”,強調命名的鄭重性。
成其教命
指完成教化使命,多見于儒家經典闡釋。如《禮記》相關注疏中,強調通過禮儀制度教化百姓。
補充說明: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用例及現代詞典釋義,若需查看更多文獻出處,可參考《禮記》《明史》等相關典籍。
《明命》是一個包含兩個漢字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明确的命令或者是清晰的規定。這個詞語常常用于形容上級對下級所下達的明确指示。
拆分《明命》的部首分别是日和口,其中“日”是指太陽,而“口”是指嘴巴。它的總筆畫數為9,其中“日”的筆畫數為4,“口”的筆畫數為5。
《明命》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文獻中的記載。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仍然是“明命”,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與現代有所不同,無論是《明》字還是《命》字,它們的寫法都有所變化。例如,“明”字在古代的寫法是“日月”相連,表示白天太陽出現;而“命”字在古代的寫法是“受己生”相連,表示某種神秘力量的授予。
1. 上級領導下達了明命,要求我們盡快完成這個任務。
2. 我們必須嚴格遵守明命,不得私自更改計劃。
明智、命令、明了、命運
明确、清晰、明白、确切
模糊、含糊、不明确、不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