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慨惆怅。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先生慨悵不已,曰:‘江濤煙柳,故人倏在百裡外矣!’”
“慨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慨怅”表示感慨與惆怅交織的複雜情感,常用于形容因人事變遷、離别或境遇引發的内心波動。例如,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寫道:“先生慨悵不已,曰:‘江濤煙柳,故人倏在百裡外矣!’”,此處既包含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又暗含與故人離别的惆怅。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如王守仁的哲學著作《傳習錄》。其用法多與懷舊、離别相關,例如:“江濤煙柳,故人倏在百裡外矣”,通過自然景物烘托出深沉的慨歎與怅惘。
“慨怅”屬于較為文雅的書面用語,多用于文學作品或抒情場景,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細膩的情感層次。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傳習錄》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慨怅》是一個常見的詞語,用來形容人感慨或感傷的情緒。當人們面對失意、遺憾、不如意等情境時,常常會産生這種情感。慨怅是一種内心深處的感慨與憂傷,表達出人們對逝去事物、失去機會或人生經曆的無奈與感傷。
《慨怅》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心」和「忄」。部首「心」表示與情感、思緒相關的事物,「忄」是「心」的變體。根據筆畫分類,「慨怅」兩字的總筆畫數為26。
《慨怅》這個詞源自古代漢語,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文句:“陳勝、吳廣起義兵,勤王定策,卒慨而智壯。”這個詞的用法越來越廣泛,成為現代漢語的一部分。
在繁體字中,「慨怅」兩字的寫法分别是「慨悵」,其中「悵」音同「怅」,意思相似。
在古時候,「慨怅」一詞的寫法是「慨暢」。隨着漢字的演變和文字規範的變化,「慨怅」逐漸取代了「慨暢」的用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慨怅」的例句:
他看着窗外的雨滴,不禁感到慨怅。
面對失去的機會,她心生慨怅。
走在熟悉的街道上,他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慨怅。
與「慨怅」相關的一些詞語有:
組詞:感慨、怅然、憂傷、感傷。
近義詞:感傷、憂郁、愁緒、憂愁。
反義詞:欣慰、暢快、開心、快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