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屯保 ”。駐有軍隊的城堡。 唐 韓愈 《送水陸運使韓侍禦歸所治序》:“出入河山之際,六百餘裡,屯堡相望,寇來不能為暴,人得肆耕其中。”《新唐書·王世充傳》:“ 高祖 詔 秦王 率兵攻之,至 新安 ,屯保多下,敗 世充 于 慈澗城 。” 王闿運 《拟李鴻章陳苗事折子》:“不立屯堡,不據城郭。”
“屯堡”一詞的含義可以從曆史、文化、建築等多個角度進行解析,具體如下:
基本含義
“屯堡”原指駐有軍隊的城堡,由“屯”(駐紮)和“堡”(堡壘)組合而成,強調軍事防禦功能。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韓愈在《送水陸運使韓侍禦歸所治序》中描述“屯堡相望”,指軍隊駐守的據點相互呼應,形成防禦網絡。
引申含義
除軍事用途外,也可比喻為個人或群體在困境中建立的防禦機制,體現準備與堅守的象征意義。
明代軍事移民的産物
貴州安順等地的屯堡源于明初的“調北征南”政策,朱元璋為鞏固西南邊疆,派遣軍隊及家屬駐紮貴州,形成兼具軍事與農耕功能的聚落。這些屯堡既是軍事要塞,也是文化載體,保留了大量明代漢族習俗。
衛所制度的延續
明代衛所制度崩解後,屯堡逐漸演變為兼具民屯性質的村落,成為中原文化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見證。
活态文化遺存
屯堡人至今保留明代語言、服飾(如鳳陽漢裝)、地戲(軍傩戲)等習俗,被譽為“明代曆史的活化石”。
民族融合的縮影
屯堡文化既堅守中原傳統(如四合院建築、江南小調),又融入當地布依族、苗族等元素,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現象。
軍事防禦設計
屯堡建築以石材為主,布局緊湊,巷道縱橫交錯,設有瞭望孔、射擊孔,形成“點、線、面”結合的防禦體系。
江南民居風格
民居多為四合院結構,裝飾雕刻吉祥圖案,天井設計兼具采光與排水功能,體現江南建築與貴州地理的適應性融合。
貴州屯堡現存約300餘座村落,如雲山屯、本寨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兼具曆史研究、文化傳承與旅遊開發價值。其獨特的“石頭王國”景觀和活态文化,成為研究明代社會、軍事、移民史的重要實證。
《屯堡》是一個指代軍事設施的詞語,一般指的是屯兵駐守的堡壘或堡營。
《屯堡》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右邊的部分是“堡”字,拆分部首為“土”,而左邊的部分是“屯”字,拆分部首為“屍”,共計8個筆畫。
《屯堡》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古老。在古代,封建王朝需要統治邊疆地區,并陳設軍隊以保衛國家安全。為了防止外敵入侵,他們在邊境地區建立了很多軍事設施,這些設施被稱為“屯堡”,用來屯兵守衛邊疆。
《屯堡》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即「屯堡」。
《屯堡》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邊疆地區的《屯堡》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防線。
2. 長城上的《屯堡》是明代帝國的軍事要塞。
組詞:屯田、屯兵、堡壘、堡營、堡壘、堡壘。
近義詞:駐地、據點、根據地、營地。
反義詞:廢墟、荒地、無人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