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peak of poetic perfection] 指詩文創作的最高造詣
古今絕唱
亦作“絕倡”。指詩文創作上的最高造詣。《宋書·謝靈運傳論》:“若夫 平子 艷發,文以情變,絶唱高蹤,久無嗣響。” 宋 王十朋 《蓬萊閣賦》序:“昔 元微之 作《州宅》詩,世稱絶倡。” 清 趙翼 《瓯北詩話·杜少陵詩》:“至《嶽陽樓》之‘ 吳 楚 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古今無不推為絶唱。”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十篇:“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絶唱,無韻之《離騷》矣。”
“絕唱”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主要含義,其解釋及用法如下:
最高造詣的創作
指詩文、藝術等創作達到巅峰水平,常用來形容無人超越的經典作品。例如魯迅評價司馬遷的《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一含義源于古代文獻,如《宋書》提到“絶唱高蹤,久無嗣響”,強調作品的至高境界。
最後的作品或表演
引申為某人(尤其是藝術家)生前最後的創作或演出。例如已故明星的遺作錄音可被稱為“絕唱”。
需區分“絕唱”與“絕筆”:前者側重藝術高度或終結意義,後者僅指生前最後的文字作品。
《絕唱》是一個詞語,其意思是指一位藝術家或演員在其職業生涯中的最後一次演出,通常是因為某種原因而結束或中斷了其演藝生涯。
《絕唱》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和“口”。其中,“纟”是“纟”旁,表示與纖維、線繩相關,而“口”表示與口腔、言語相關。
根據規範的筆畫順序,字母“絕唱”的筆畫數分别為:絕(11畫)、唱(11畫)。
《絕唱》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明代文學家楊慎《南诏備史》中,後來被廣泛采用和引用。
在繁體字中,《絕唱》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絕唱》的形狀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相同。
1. 他在舞台上演唱了他的絕唱。
2. 這位歌唱家用他的絕唱向觀衆告别。
絕情、歌唱、絕望、絕對、絕境、絕路
告别演出、終曲、最後一場表演
開場表演、首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