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生了火的爐子。《南齊書·褚澄傳》:“有一傖父冷病積年,重茵累褥,牀下設爐火,猶不差。” 唐 舒元輿 《上論貢士書》:“廊廡之下,特設茵榻,陳爐火脂燭。”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閑情記趣》:“明日但各出杖頭錢,我自擔爐火來。”
(2).謂道士煉制丹藥。 晉 葛洪 《神仙傳·李少君》:“ 少君 於 安期先生 得神丹爐火之方。” 唐 馮翊 《桂苑叢談·張綽有道術》:“﹝ 張綽 ﹞頗有道術,常養氣絶粒,嗜酒耽碁,又以爐火藥術為事。” 清 王韬 《淞濱瑣話·倪幼蓉》:“女少長,喜閲道藏書,且多妙解,於爐火鉛汞之事,獨不深信。”
(3).爐中之火。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四:“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唐 柳宗元 《童區寄傳》:“夜半,童自轉,以縛即爐火燒絶之。”
鑪火:1.爐中之火。《墨子·備穴》:“戰且北,以須鑪火之然也。” 宋 曾鞏 《雪詠》:“鑪火殆可謝,衣絮誰復言。”
(2).生了火的爐子。《南齊書·褚澄傳》:“有一傖父冷病積年,重茵累褥,牀下設鑪火,猶不差。”
(3).謂道士煉制丹藥。 唐 馮翊 《桂苑叢談·李将軍為左道所誤》:“一旦有小校紹介一道人,雲能鑪火之事。”
“爐火”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字面意義
文化引申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古籍、詩詞及現代解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文學典籍原文。
爐火 (lú huǒ)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火”和“各”兩個部分組成。
“火”(huǒ)是一個獨體字,意為燃燒的烈焰。它是一個象形字,其筆畫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為一、丨、丶、一。
“各”(gè)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既有意義又有音義。它是由“口”和“合”兩個部分組成。“口”表示嘴巴,象征表意;“合”表示聚集,象征音義。其中,”口“的筆畫順序為一、一、一,”合“的筆畫順序為一、乙、一、|、㇀。
“爐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天鈞》:“洪範壞于一藐,靈台驚于爐火。”意為大洪水毀壞了平地,靈台卻因為爐火而觸動。這裡的“爐火”指的是祭壇上的火焰。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指爐竈上的火焰。
在繁體字中,“爐火”保留了原來的形狀和意義,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它将“火”字的書寫形式為:“⿰火灬”。其中,“⿰”表示“左右相連”,表示火和灬是一個整體。而“灬”是火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爐火”的例句:
1. 春夜聽爐火聲,催促着人們在屋内休息。
2. 爐火熊熊地燃燒着,溫暖了整個房間。
3. 冬日的早晨,爐火的紅光映照着雪地,美麗而溫暖。
除了“爐火”,與之相關的一些組詞如下:
1. 爐竈:爐竈是用來做飯的設備。
2. 爐子:爐子用來取暖或者做飯。
3. 爐具:爐具是指用來燒火或烹饪的工具和器具。
“爐火”的近義詞包括:爐焰、燃火、火爐等。
“爐火”的反義詞是:滅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