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悚的意思、感悚的詳細解釋
感悚的解釋
亦作“ 感竦 ”。感激惶恐。 宋 王安石 《謝王供奉啟》:“敢圖恩私,先賜教督,感竦之極,敷言曷殫。” 宋 司馬光 《與王介甫第三書》:“重辱示諭,益知不見棄外,收而教之,不勝感悚,不勝感悚。”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雲南河口起義清方檔案》:“仰蒙天恩訓勉備加,指授方略。跪誦之下,感悚交縈。”
詞語分解
- 感的解釋 感 ǎ 覺出:感觸。感覺。感性。感知(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使在意識、情緒上起反應;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變化:感動。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
- 悚的解釋 悚 ǒ 害怕,恐懼:毛骨悚然。悚悚。悚栗。悚懼。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感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ǎn sǒng,其核心含義為感激與惶恐交加的情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由“感”與“悚”組合而成。
- “感”:指因外界事物觸動而産生的情緒,如感動、感激。
- “悚”:表示恐懼、惶恐,如“悚然”“悚懼”。
- 二者結合後,形容因受到恩惠或重視而既感激又不安的心理狀态。
2.用法與語境
- 常見場景:多用于書面表達,體現對他人的恩惠或教誨既心懷感恩,又因自身不足而感到惶恐。
- 例1:“仰見大人為不肖兒事,已費盡心思,舌敝唇焦,誠惶誠恐,感悚無已。”
- 例2:“跪誦之下,感悚交縈。”(近代文獻用例)
3.曆史文獻用例
- 宋代:該詞在古籍中已有記載,如:
- 王安石《謝王供奉啟》:“敢圖恩私,先賜教督,感竦之極,敷言曷殫。”
- 司馬光《與王介甫第三書》:“重辱示諭,益知不見棄外,收而教之,不勝感悚。”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感戴(感激擁戴)、悚惕(惶恐警惕)。
- 反義詞:無動于衷、心安理得。
“感悚”是漢語中表達複雜情感的詞彙,融合了感激與惶恐的雙重心理,常見于古典文獻和正式場合的書面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及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感悚是一個表示恐懼、驚悚的詞彙。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心,右邊的部首是工。感悚這個詞共有11個筆畫。根據字源,感悚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詞彙。在古代,人們用不同的字形和寫法來表達這個詞。如今,感悚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以下是感悚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1. 看完這部恐怖電影,我感到十分感悚。
2. 這個故事的結局讓我感悚不已。
3. 我在黑暗中聽到的聲音讓我感到一陣感悚。
感悚的一些組詞有:感懷、震憾、戰栗、畏懼等。這些詞彙與感悚的含義有一定的相似性或關聯性。
近義詞:驚恐、恐怖、驚慌等詞彙可與感悚互換使用,它們都表示人們在遭遇到恐懼和驚慌的情緒時的表達。
反義詞:鎮定、甯靜、平靜等詞彙與感悚的意思正好相反,表示一個平靜和甯靜的狀态。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