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極其遼遠。2.猶懸殊。
1.極其遼遠。《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國》:“所以不報恩不懼誅者,自知絶遠,兵不至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若水》:“ 漢武帝 時,通 博南山 道,渡 蘭倉津 ,土地絶遠,行者苦之。” 明 唐順之 《永嘉袁君芳洲記》:“嘗試觀於草木之生,雖其奇花異卉,至不易生之物,或絶遠生在海外,苟以人力移之,而樹藝擁灌之如其法,則東西南北惟所徙焉。” 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第十一章:“ 貴州 去敵絶遠,無施行軍政之必要。”
2.猶懸殊。《漢書·晁錯傳》:“臣竊觀皇太子材智高奇,馭射伎藝,過人絶遠。”
絶遠(jué yuǎn)是古漢語複合詞,由“絶”(通“絕”)與“遠”組合而成,表示極其遙遠、隔絕難至的距離或狀态。其核心含義強調空間或關系上的超常疏離,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為“斷絕”“隔絕”,引申為“程度至極”,如“絕頂”“絕妙”。此處作副詞,表“極其”“最”。
指空間或時間距離大,與“近”相對,如《說文解字》:“遠,遼也。”
“絶遠”即“至極之遠”,形容:
例:《漢書·張骞傳》:“大宛在漢西南,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兵弱,貴漢財物;骞既至烏孫,緻賜谕指,未能得其決。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皆隨漢使獻見天子。天子大悅,而漢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因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軒、條枝、身毒國。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于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漢率一歲中使多者十餘,少者五六輩,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是時漢既滅越,而蜀、西南夷皆震,請吏置郡。于是置益州、越嶲、牂柯、沈黎、汶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餘輩,出此初郡抵大夏,皆複閉昆明,為所殺,奪币財,終莫能通至大夏焉。于是漢發三輔罪人,因巴蜀士數萬人,遣兩将軍郭昌、衛廣等往擊昆明之遮漢使者,斬首虜數萬人而去。其後遣使,昆明複為寇,竟莫能得通。而北道酒泉抵大夏,使者既多,而外國益厭漢币,不貴其物。” 其中“絶遠”之地需耗時數年往返。
明确收錄“絶遠”詞條,釋義為“極其遙遠;隔絕難通”。
強調其雙重含義:既指實際距離的遼遠,亦隱喻人際關系的疏離。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裡……與大宛鄰國。國小,南羁事月氏,東羁事匈奴。” 張守節《正義》注:“康居國在京西一萬六百裡……此其絶遠也。”
參考資料:
“絶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如下:
極其遼遠
指地理或空間上的極度遙遠。例如:
猶懸殊
表示差距極大或差異顯著。例如:
綜合、4、6等提供的曆史文獻用例,結合漢字演變背景整理。如需查看更多例句,可查閱《漢書》《水經注》等原典。
案覆白豆百六包機八十一章飙舉電至采蘭測黑朝辭促退大悟達義地靈二象觥觥詭丑規拟好客诙笑截路節日翁借水推船傑屋刻厲蠟丸靈承夢蝶暮遲木匠帶枷凝邃潛穴切囑氣候學群賢畢至曲宥人天肉屏風散播三署三兔穴設難仕家石獸石研關使主受賞铄金毀骨斯文人彈唱堂馔天公駝鶴蟃蜒文弱無慧吳生體香片相勸笑模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