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季三個月:農曆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 漢 班固 《終南山賦》:“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 唐 李白 《别氈帳火爐》詩:“離恨屬三春,佳期在十月。” 元 宋方壺 《鬥鹌鹑·踏青》套曲:“嬌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帶青山。” 劉大白 《春盡了》詩:“算三春盡了,總應該留得春痕多少。”
(2).指春季的第三個月,暮春。 唐 岑參 《臨洮龍興寺玄上人院同詠青木香叢》詩:“六月花新吐,三春葉已長。” 清 姚鼐 《乙未春出都留别同館諸君》詩:“三春紅藥熏衣上,兩度槐黃落硯前。”
(3).三個春天,即三年。 晉 陸機 《答賈谧》詩:“遊跨三春,情固三秋。” 唐 崔璞 《蒙恩除替将還京洛》詩:“兩載求人瘼,三春受代歸。”原注:“到任十二箇月,除替未及三年。”
“三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以下幾種解釋:
春季的三個月
指農曆正月至三月,分别為孟春、仲春、季春,合稱“三春”。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嵇康《琴賦》“若夫三春之初,麗服以時”。古人用“三春”代指整個春季,體現對自然時序的細緻劃分。
春季的第三個月(暮春)
特指農曆三月,即季春或晚春。例如岑參《臨洮龍興寺玄上人院同詠青木香叢》中“六月花新吐,三春葉已長”,此處“三春”強調春末時節。
三年
以“三個春天”借指三年。如唐代崔璞詩句“兩載求人瘼,三春受代歸”,通過季節循環表達時間跨度。
《紅樓夢》中的特殊指代
在文學作品中,“三春”可能有隱喻含義。例如《紅樓夢》中“三春去後諸芳盡”,紅學界存在兩種解讀:一指賈府三位小姐(迎春、探春、惜春),二指“三個春天”暗示家族衰落的三年周期。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三春》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春季的第三個月份,也代表着春天的時光。在農曆中,三春即為寅月,通常為陽曆的2月至3月。
拆分《三春》的部首為“日”和“艹”。部首“日”表示太陽,而“艹”則表示植物。
《三春》的筆畫共有9畫,分别為:橫(一畫)、豎(一畫)、撇(一畫)、捺(一畫)、提(一畫)、豎(一畫)、捺(一畫)、橫(一畫)、撇(一畫)。
《三春》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其源自《詩經·小雅·采薇》:“三月三日,此日乃好日。”,原意為三月的第三天。後來逐漸擴大為春天的整個季節。
在繁體字中,三春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為“三春”。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直至漢字簡化之前,《三春》的寫法為“叁春”,使用了“叁”來表示數字三。
1. 三春草綠,花開滿園,春天真美麗。
2. 春回大地,萬物複蘇,到處彌漫着三春的氣息。
- 春季
- 春天
- 春光
- 春風
- 三月
- 三月份
- 冬季
- 冬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