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春的意思、三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春的解釋

(1).春季三個月:農曆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 漢 班固 《終南山賦》:“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 唐 李白 《别氈帳火爐》詩:“離恨屬三春,佳期在十月。” 元 宋方壺 《鬥鹌鹑·踏青》套曲:“嬌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帶青山。” 劉大白 《春盡了》詩:“算三春盡了,總應該留得春痕多少。”

(2).指春季的第三個月,暮春。 唐 岑參 《臨洮龍興寺玄上人院同詠青木香叢》詩:“六月花新吐,三春葉已長。” 清 姚鼐 《乙未春出都留别同館諸君》詩:“三春紅藥熏衣上,兩度槐黃落硯前。”

(3).三個春天,即三年。 晉 陸機 《答賈谧》詩:“遊跨三春,情固三秋。” 唐 崔璞 《蒙恩除替将還京洛》詩:“兩載求人瘼,三春受代歸。”原注:“到任十二箇月,除替未及三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春”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四個角度展開:

一、季節時序概念

指春季的三個月份,即孟春(正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三春”為“春季三月”的總稱,這一釋義在《禮記·月令》中也有印證,古人以“三春”概括萬物複蘇的完整春季周期。

二、特定月份指代

特指春季第三個月,《樂府詩集·焦仲卿妻》中“三春朝日晖”的表述,即取此義。清代學者俞樾在《群經平議》中強調,此用法常見于南北朝文獻,與“三秋”“三冬”構成時序修辭體系。

三、時間跨度象征

引申為三年時長,《詩經·王風·采葛》鄭玄箋注提出“三春三秋”對應三載歲月。該用法在唐宋詩詞中發展為時空轉換的文學意象,如崔塗《春夕》中“三春三月憶三巴”的雙關表達。

四、文化意象載體

承載着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莊子·知北遊》郭象注以“三春陽和”喻生生不息之道。孟郊“報得三春晖”更将自然時序升華為倫理情感的經典隱喻,這一文學轉化被《唐詩鑒賞辭典》列為典型範例。

網絡擴展解釋

“三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以下幾種解釋:

  1. 春季的三個月
    指農曆正月至三月,分别為孟春、仲春、季春,合稱“三春”。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嵇康《琴賦》“若夫三春之初,麗服以時”。古人用“三春”代指整個春季,體現對自然時序的細緻劃分。

  2. 春季的第三個月(暮春)
    特指農曆三月,即季春或晚春。例如岑參《臨洮龍興寺玄上人院同詠青木香叢》中“六月花新吐,三春葉已長”,此處“三春”強調春末時節。

  3. 三年
    以“三個春天”借指三年。如唐代崔璞詩句“兩載求人瘼,三春受代歸”,通過季節循環表達時間跨度。

  4. 《紅樓夢》中的特殊指代
    在文學作品中,“三春”可能有隱喻含義。例如《紅樓夢》中“三春去後諸芳盡”,紅學界存在兩種解讀:一指賈府三位小姐(迎春、探春、惜春),二指“三個春天”暗示家族衰落的三年周期。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擺平爆豆朝花成居串通一氣打插黨駢叨第大雅之堂德潤遞遷東羅馬帝國遁路奮衣幹材公舉鈎爪鋸牙光彩骨拾赫熾化飯繪像慧星堅秉鍵槽江國儉故能廣漸恧兼紫交蓋進稿徑絕即若跨輾款宴攬凳厲誠離蠥麗影律例内過孽芽暖目俳語盤計片言隻字聘求日天子蕊黃三友删補傷沴上族聖皇雙旌淑祯鎖扃恬泰下斷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