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 漢 班固 《東都賦》:“於是發鲸魚,鏗華鐘。”後因以“鲸鏗”形容铿锵如擊巨鐘。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六:“其《玉芝堂集》淵懿鎗洋,鲸鏗春麗。”
“鲸铿”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成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通過以下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班固的《東都賦》,原文“於是發鲸魚,鏗華鐘”中,“鲸魚”指古代華鐘上鑄造的鲸魚形鐘鈕,“铿”則指敲擊鐘體發出的聲響。古時以木雕鲸魚形狀的鐘槌撞擊大鐘,産生洪亮悠揚的鐘聲,這種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意象構成了成語的原始語境。
二、核心含義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性描述,常見于:
補充說明:需注意“鲸”在此非指海洋生物,而是古代鐘鈕的造型元素。此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屬于書面雅語,常見于學術或文學創作領域。
鲸铿,是一個漢語詞彙,描述了鲸魚發出的聲響。根據字面意思,這個詞似乎代表了鲸魚在海洋中發出的铿锵聲音。然而,讓我們更深入地探索這個詞的由來、拆分部首和筆畫、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
根據《康熙字典》,鲸铿可以拆分為“魚”、“金”和“音”三個部首。其中,“魚”部表示與魚類相關,“金”部表示與聲音、樂器相關,“音”部表示與聲音和發聲相關。
鲸铿的筆畫數為15,其中“魚”部的筆畫數為8,而“金”和“音”部的筆畫數各為4。
鲸铿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水浒傳》中的描寫。在小說中,它被用來形容鲸魚在海洋中發出的響亮聲音,意味着它們的存在和活動。
鲸铿的繁體寫法為“鯨鏗”,将簡化字中的部分字形複原,增加了一些額外的筆畫。雖然繁體字已經在現代漢字書寫中較少使用,但鲸铿仍然保留了它的傳統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鲸铿的字形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鲸的字形為“魚+京”,而铿的字形為“金+更”。古時的寫法經過演變和整合,逐漸形成了現代漢字的字形。
1. 遠處傳來一陣鲸铿聲,激起我的好奇心。
2. 潛入深海,靜靜聆聽鲸铿聲,感受大自然的神秘和魅力。
組詞:鲸魚、铿锵、聲音、聲響、樂器、音樂等。
近義詞:鲸吟、鲸鳴、鲸嘯。
反義詞:寂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