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焦先的意思、焦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焦先的解釋

漢 末隱士。字 孝然 , 河東 人。孑然無親,見 漢 室衰,遂不語。露首赤足,結草為裳,見婦人即避去。平時不踐邪徑,不取大穗,數日一食。或謂曾結廬于 鎮江 谯山 (即今 焦山 )。傳說死時百馀歲。參閱 晉 皇甫谧 《高士傳》卷下、 晉 葛洪 《神仙傳》。後因以指有道的隱士。 宋 蘇轼 《和雜詩》之三:“空餘 焦先 室,不傳 元化 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焦先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兩層含義,分别指向曆史人物與道教文化中的稱謂:

一、曆史人物:三國時期隱士

焦先(約公元2世紀-3世紀),字孝然,河東郡(今山西夏縣)人,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隱士。其生平事迹見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及《高士傳》等史料。主要特征包括:

  1. 避世隱居:因戰亂遷至揚州,後輾轉至大陽(今陝西平陸)荒野結草廬獨居,終身不仕,以行乞、采食野果為生。
  2. 德行為世所重:雖衣衫褴褛、形貌污穢,但言行守正,拒絕接受官府饋贈,被時人譽為“避世之士”的典範。
  3. 文獻記載:

    《三國志·魏書·管甯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焦先字孝然……常結草為廬于河之湄,獨止其中。”

    皇甫谧《高士傳》載其“冬夏不着衣,卧不設席,以身親土”,以自然之道修身。

二、道教文化中的代稱

在道教文獻中,“焦先”被神化為仙人,成為隱逸修道者的象征:

  1. 仙化形象:葛洪《神仙傳》将其列為修道成仙的代表,稱其“得道而隱”,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
  2. 文化寓意:後世詩詞常以“焦先”喻指超脫塵俗、安貧樂道的隱士精神,如金代元好問《論詩》中“焦先如可作,此語未宜孤”。

三、相關典故

“焦先入火”(一說“焦先灼身”):

傳說焦先為躲避官府征召,自焚草廬佯死,火熄後安然無恙,時人更信其為神異。此事載于《高士傳》,成為其超凡脫俗的象征。


參考資料來源:

  1. 《三國志·魏書·管甯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皇甫谧《高士傳》(《四庫全書》輯本)
  3. 葛洪《神仙傳》(中華書局校注本)
  4. 《漢語大詞典》“焦先”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5. 《中國道教人物辭典》“焦先”條(四川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焦先”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身份與背景
焦先是東漢末年的隱士,字孝然,河東(今山西一帶)人。他因目睹漢室衰微,選擇隱居避世,終身不語,以獨特的生活方式表達對時局的态度。

二、行為特點與生活狀态

三、居住地與相關傳說
據傳焦先曾在鎮江谯山(今焦山)結廬而居,此地後來因他得名“焦山”,成為後世文人尋訪隱士文化的象征地之一。

四、後世影響與文學意象
宋代文人常以焦先喻指高潔隱士,如蘇轼在《和雜詩》中寫道:“空馀焦先室,不傳元化方”,借其居所寄托對隱逸精神的追慕。

五、文獻參考
其生平主要見于晉代皇甫谧《高士傳》和葛洪《神仙傳》,二者均為研究隱逸文化的重要史料。

“焦先”不僅是一位曆史人物,更成為傳統文化中淡泊名利、堅守節操的隱士符號。

别人正在浏覽...

安石榴安心落意白腹崩坼操典層台柴望澄辨蛏幹乘其不意打磕睡蹈涉典商二十四番風惡弱訪泊反噬風體風韻浮虎寒螀黑燈瞎火恨悔回遟堅瑩澆禱寂泊巀嶭經學盡下積屍稷下學士巨麗坎音可身肋條了願靈阿泠汰蔑有鳴驺哞哞女罃袍套偏卒青鴍穰川歃盟閃痛聲源送語訴訟費天假良緣跳進黃河洗不清童牙推本委囑窩穣渥赭無有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