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居喪的意思、居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居喪的解釋

[go into mourning] 處在直系尊親的喪期守制中。指守孝

詳細解釋

猶守孝。處在直系尊親的喪期中。《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居喪而不哀,在慼而有嘉容,是謂不度。”《禮記·曲禮下》:“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喪復常,讀樂章。” 唐 韓愈 《馬府君行狀》:“女子二人,在室,雖皆幼,侍疾居喪如成人。”《紅樓夢》第六6*四回:“ 賈珍 、 賈蓉 此時為理法所拘,不免在靈旁藉草枕苫,恨苦居喪。” 巴金 《秋》一:“姑母因五叔在居喪期中将 喜兒 收房……心中有些不滿。”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居喪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居喪是中國古代禮制中重要的倫理行為,指親屬在長輩或尊親去世後,通過特定的服飾、儀節和禁忌表達哀悼之情。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定義,居喪是“守孝,處在直系尊親的喪期中”,其核心内涵包含以下三方面:

  1. 服飾規範

    居喪者需穿着特制的喪服,即“缞绖”。《禮記·雜記》記載“居喪未葬,服缞冠”,《儀禮·喪服》進一步區分了五等喪服制度(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對應不同的親屬關系,如子女為父母服最重的“斬衰”三年。來源:中華書局《禮記譯注》。

  2. 行為禁忌

    《禮記·曲禮》強調“居喪不言樂”,要求喪家不參與宴飲、婚嫁等喜慶活動。宋代《朱子家禮》補充“居喪不飲酒食肉”,明代《大明會典》更明确規定官員需停職守制。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朱子家禮彙校》。

  3. 時間規制

    古代居喪時長有嚴格等差,《儀禮·喪服》載“父卒為母三年”,而《唐律疏議》規定“居父母喪,二十七月禫除”。清代《欽定大清通禮》将普遍居喪期定為二十七個月,但實際執行中士大夫階層多遵“三年之喪”。來源:商務印書館《中國古代禮儀制度》。

該禮俗在現代社會已簡化為佩戴黑紗、停止娛樂活動等表達形式,但其承載的孝道倫理仍影響着當代中國社會的喪葬文化。

網絡擴展解釋

“居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喪葬禮儀相關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表現形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居喪指直系親屬在尊親去世後,通過特定行為表達哀悼的禮儀制度。它既是一種自然情感反應(與逝者關系越親密,痛苦越深),也是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體現,需遵守服喪期内的行為規範,如停止娛樂社交、穿着喪服等。

二、曆史淵源

  1. 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居喪而不哀,在慼而有嘉容,是謂不度",強調哀痛應合乎禮法。
    《禮記·曲禮下》進一步規範:"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體現不同階段的禮儀要求。

  2. 制度發展
    形成喪禮制度與喪服制度兩大體系,具有等級分明(如五服制度)、形式繁缛的特點。例如子女需"藉草枕苫"(睡草席、枕土塊)守靈。

三、行為規範

四、社會意義

通過外在行為強化倫理綱常,如唐代将"供養其親""奔喪居喪"納入法律孝親責任。同時具有心理療愈功能,為哀傷提供結構化表達方式。


擴展說明

居喪制度隨着時代變遷逐漸簡化,但其核心精神——對逝者的尊重與哀思表達,仍是中華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社會中,居喪更多表現為適度的哀悼期與紀念活動,不再強調嚴苛的形式約束。

别人正在浏覽...

觸目成誦聰明伶俐怠堕電阙阨曲構薄怪駭廣霞骨棒鼓徵姑置勿論還生寒花晚節轟轟阗阗圜邱輝暎混并江梅引接壤棘荊進酒津漬寄趣集束軍賦勘誤會計制度兩重兩唐論著緑醑門面杯溟泠木厘倪齒甯極剽賣平康洽談清尊全遂群見三節兩壽賞識折苕折葼失馬述作隨風逐浪擡筐陶溶桐珪外裔帷幄近臣未由無比店霧閣午漏霧隱蝦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