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鼓徵的意思、鼓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鼓徵的解釋

謂擊鼓召衆。《禮記·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衆也。” 鄭玄 注:“大昕,早昧爽,擊鼓以召衆也。警,猶起也。《周禮》‘凡用樂’,大胥‘以鼓徵學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鼓徵”是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擊鼓召集衆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鼓”(擊鼓)和“徵”(召集)組成,字面意為通過擊鼓的方式召集人群。例如《禮記·文王世子》記載:“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衆也。” 鄭玄注:“大昕,早昧爽,擊鼓以召衆也。” 說明古代天子視察學宮時,會在清晨擊鼓以喚醒或召集學士。

  2. 曆史背景與用法
    在周代禮制中,“鼓徵”是禮儀活動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召集學士或警示衆人。據《周禮》記載,大胥(官職)會通過擊鼓來召集學士參與禮樂活動。這一行為不僅具有功能性,還體現了等級制度下的儀式感。

  3. 相關延伸
    現代語境中,“鼓徵”一詞已不常用,但在古籍研究和文學創作中仍可見到。例如查字典的例句提到“兵挫地削也要重整旗鼓,征戰天下”,雖非直接使用原詞,但保留了“鼓”象征號召力的含義。

“鼓徵”是古代禮儀制度中的特定行為,需結合《禮記》《周禮》等文獻理解其曆史背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上述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鼓徵的意思

《鼓徵》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用鼓聲傳遞應征的消息或征召士兵的行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鼓徵的部首是【錄】(lu),由【鼓】和【徵】兩個部分組成。

鼓的筆畫數為十,徵的筆畫數為十一。

來源和繁體

《鼓徵》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事制度。古時候,國家需要召集士兵參加戰争時,會用鼓聲代替口頭傳播,在各地鼓聲響起的地方,士兵們就會前去集結。

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鼓征】,字形中的【征】部分使用了“彳”而不是“彐”,表示征召動作比獵取動作更加符合原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鼓徵的漢字寫法與今天并不完全相同。

鼓在古代的寫法為【鼓】,隻包含了一個部分。

徵在古代的寫法為【征】,沒有“彳”部分,而是用“彐”表示。

例句

1. 戰争一觸即發,鼓徵的聲音響徹整個城市。

2. 聽到鼓徵的消息,父親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戰場。

組詞

組詞:鼓舞、鼓動、鼓勵、徵兆、徵求、徵信。

近義詞

近義詞:號令、召集、招募。

反義詞

反義詞:解散、散開、放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