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時的滴漏。亦指午時。 唐 姚合 《夏日書事寄丘亢處士》詩:“樹裡鳴蟬咽,宮中午漏長。” 宋 歐陽修 《下直呈同行三公》詩:“午漏聲初轉,歸鞍路偶同。”《新唐書·李德裕傳》:“ 德裕 在位,雖遽書警奏,皆從容裁決,率午漏下還第,休沐輒如令,沛然若無事時。”《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五年》“午際” 元 胡三省 注:“午際,方交午漏初刻,非正午時也。”
“午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ǔ lòu,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指午時的滴漏,也直接代指午時(即現代時間的11點至13點)。古代用漏壺滴水計時,通過觀察水滴的流動或滴落來劃分時辰,因此“漏”常與時間相關。
結構與文化内涵
文學引用示例
唐代姚合《夏日書事寄丘亢處士》中“宮中午漏長”,宋代歐陽修《下直呈同行三公》中“午漏聲初轉”,均以“午漏”描繪午時場景,體現其作為時間标志的用法。
曆史記載
《新唐書·李德裕傳》提到“午漏下還第”,說明該詞在史書中的實際應用,進一步佐證其作為時間指代的功能。
總結來看,“午漏”既是古代計時工具的具體描述,也是文學與曆史文獻中表達時間概念的常用詞彙,兼具實用性與文化象征意義。
《午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午時的時計。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十”和“川”,并由
部首:“十”意為十字形的圖形部分,表示數字“十”。
筆畫:整個字的總筆畫數為
《午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的解釋中,用來指代中午時使用的水漏計時器。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午」。
在古代,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是用于指代古代水鐘的一種工具。
1. 我總是在聽到午漏的滴答聲後,才意識到午飯時間到了。
2. 這座博物館裡展示了各種古代計時工具,包括午漏。
組詞:午漏觀、漏水、水漏
近義詞:時鐘、計時器
反義詞:時間、光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