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取細枝。《方言》第二:“木細枝謂之杪…… 青 、 齊 、 兖 、 冀 之間謂之葼, 燕 之北鄙 朝鮮 、 洌水 之間謂之策。故《傳》曰:‘慈母之怒子也,雖折葼笞之,其惠存焉。’” 郭璞 注:“言教在其中也。”亦以指鞭笞。 清 梅曾亮 《陸母林孺人像贊》:“愛子惟一,折葼弗惜。”
“折葼”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本義
指“折取細枝”。其中“葼”特指樹木的細嫩枝條,如《爾雅》中提到的“木細枝謂之杪,又謂之葼”。
引申含義
在典籍注釋中,該詞被賦予教育象征意義。例如郭璞注解“言教在其中也”,即以折取細枝比喻通過適度懲戒進行教化,暗合古代“撲作教刑”(用戒尺施行教育)的理念。
應用實例
清代梅曾亮在《陸母林孺人像贊》中寫道“愛子惟一,折葼弗惜”,此處将“折葼”引申為母親嚴厲管教子女的舉動。
需說明:目前可查證的相關文獻較少,且現存解釋多來自古籍注疏,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再使用該詞。若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爾雅》《說文解字》等訓诂學典籍進行交叉驗證。
《折葼》是一個中文詞語,意為“損壞、弄碎"。它常用來形容物品被折斷、破碎或毀壞的狀态。
《折葼》這個詞可以從部首來拆分,其中“折”是以手為部首,表示與手或動作相關的意義;而“葼”則是以“艹”為部首,表示與植物有關的意義。
根據《康熙字典》,《折葼》一詞的總筆畫數為16畫。
《折葼》這個詞的來源有待進一步考證,目前尚無明确的來源淵源。
在繁體字中,折葼的寫法為「折葼」,沒有太多差異。
根據《說文解字》,在古代漢字中,「折」的形狀類似于人的兩臂折疊,表示折斷、破碎;「葼」的形狀則類似于個體植物的葉子,表示與植物有關。
下面是一些使用《折葼》的例句:
1. 我不小心折葼了媽媽最喜歡的花瓶。
2. 風一吹,樹枝就折葼了。
3. 這個盒子被折葼了,裡面的東西都碎了。
與《折葼》相關的組詞有:
1. 折斷:指物體被折彎并分開。
2. 董:指植物的葉子。
近義詞有:損壞、破碎、毀壞。
反義詞有:完好、無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