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甯靜至極之性。《莊子·繕性》:“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成玄英 疏:“深固自然之本,保寧至極之性。”一說謂極甯靜。見 陳鼓應 今注。 南朝 宋 顔延之 《應诏宴曲水作詩》:“寧極和鈞,屏京維服。”
“甯極”是源自道家典籍的古典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文獻語境和學術注解來理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出自《莊子·繕性》,原文載:“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甯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此處“甯極”指甯靜至極的本性或極緻的甯靜狀态,強調在逆境中保持内心安定,等待時機的處世态度。
學術注解分歧
字義與結構
文學應用
南朝顔延之《應诏宴曲水作詩》中的“甯極和鈞”一句,進一步将“甯極”引申為通過内在安定調和外部矛盾,體現其在古典文學中的象征意義。
現代使用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罕見,多見于研究《莊子》或古典哲學的語境。需注意語境中“本性”與“狀态”的側重差異。
甯極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宀(寶蓋頭)和木(木頭)。
甯極的拆分筆畫為8畫,其中宀部4畫,木部4畫。
甯極一詞源自于《周易·系辭上》,意為達到極緻的甯靜和平和。在《周易》中,它和“柔克剛”、 “動乃至靜”等詞語一起,用來描述自然的變化和相互制約的原則。
在繁體中,甯極的寫法和簡體一樣。
在古時候,甯極的漢字寫法沒有明确的記錄,但在不同的字典和文獻中可以找到一些類似的字形。例如,有的文獻中将甯極寫為“寧極”,或者将“甯”寫為“寧”,将“極”寫為“極”。
以下是甯極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1. 心情甯極,靜享生活。
2. 她的表演技巧甯極絕倫。
3. 學習甯極,進步才能更大。
甯極的組詞:甯靜、甯願、甯肯。
甯極的近義詞:安甯、平靜、和平。
甯極的反義詞:動蕩、不安、緊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