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由。 唐 韓愈 《皇帝即位賀諸道狀》:“凡在臣庶,不勝慶幸。惟俯同下情,未由拜賀,但增馳戀。” 唐 韓愈 《憲宗崩慰諸道疏》:“某承詔,不任號絶,限以官守,拜慰未由。”
"未由"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文言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其含義需從構詞法和古籍用例兩方面理解:
一、核心釋義 "未由"由否定副詞"未"與介詞/名詞"由"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沒有途徑/方法",引申為:
《論語·子罕》:"雖欲從之,未由也已。"(即使想追隨他,也沒有途徑了)
《朱子語類》卷十三:"此理微妙,未易遽通,學者未由體認。"(道理精深,不易立刻明白,學習者難以體會)
二、語義演變 "由"在古漢語中可表"途徑""緣由""方法"(如《孟子》"舍正路而不由")。"未"的否定強化了行為或認知的受阻狀态,故"未由"多用于表達對某事"力不能及"或"理不可知"的無奈。
三、權威文獻佐證
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未由"為"無由",即"沒有門徑"。皇侃《論語義疏》進一步釋為"無方法得從之也" 。
"由"本義為"木生條也"(樹木新枝),段玉裁注引申為"因、從",奠定"途徑"義基礎 。
王引之《經傳釋詞》指出"由"通"繇",含"自、從"義,佐證"未由"表行為起點的缺失 。
四、現代辭書收錄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沒有門徑;沒有辦法",引《論語》及朱熹注為例證 。此釋義綜合了曆代注疏的核心觀點,具有學術共識性。
參考資料來源(符合原則的權威出處):
“未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未由”意為“無由”,即“沒有途徑”或“沒有緣由”。其中“未”表示否定(沒有),“由”指原因、途徑或方法。常用于強調事物缺乏來源或無法實現某種行為。
該詞多見于唐代文獻,如韓愈的《皇帝即位賀諸道狀》和《憲宗崩慰諸道疏》中,均以“未由拜賀”“拜慰未由”表達因客觀限制無法完成某事的遺憾。
如需查看更多古典例句或詳細解析,可參考韓愈相關文獻或古漢語詞典來源(如、3、5)。
半壁廂半頭帻穮蓘薜帶别抱琵琶跛踬逋虜純小數大豆瘅疾殚盡刀傷地方色彩東坡椅遁奔頓解法數奮旅赴命給授割治購輯閨門海宇橫空紅盤火聚交存驕炕甲士景征矜句飾字糾結浚急衎直兩下裡柳星張離閑内醪奴才炮車諐尤輕金屬袪蕩仁聲散草賒願恃頑蝨症思逸損人害己踢蕩蕩童子晚市危苦溫渚然犀午夜鐘閑位小視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