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葦苕斷折。喻危險的處境。語本《荀子·勸學》:“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忽朝陽之安,甘折苕之末。”
“折苕”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學語境兩個層面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折”本義為以斧斷木,引申為“摧折、彎曲”;“苕”在古漢語中讀作tiáo時指淩霄花(紫葳科植物)或葦花(蘆葦的花穗),讀作sháo時多用于方言指紅薯。組合後,“折苕”的字面意義為“折斷的苕草”,常用于詩詞中比喻脆弱易逝之物,例如宋代詩人陸遊在《秋興》中曾以“折苕吹欲盡,殘菊抱孤芳”暗喻生命無常的哲思。
該詞在《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被歸為“植物意象類”詞彙,其文化内涵與“浮萍”“飄蓬”等詞相近,均用于表達對自然物候或人生境遇的感懷。需注意的是,“折苕”屬于生僻書面語,現代漢語口語中已極少使用,但在古典文學研究和古籍注釋中仍具研究價值。
“折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如下:
源自《荀子·勸學》中的寓言: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鸠,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意為蒙鸠将巢系在蘆葦上,風吹葦斷導緻巢毀卵破,強調依附脆弱事物的危害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荀子·勸學》原文或相關注解。
百蟲将軍悲田避三舍博碩不德簿對酬奬吹肚魚踔厲駿發詞匠逮坐等情地方性植物冬青耳聒子餓顯風雷之變風曉豐雍分期個裡隔肢軌量鴻碩甲癸精衛急裝軍需品可能寬平阃才楞伽僧楞倔倔令器理證論比明主蓦駮平原繡遣悶怯八義切齒腐心毬樓全師趨厮熱罵篩落商調生物化學深眷私厚聳懾沓集銅黛投釣違殆文秀五韺霞杯歇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