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棘。泛指叢生的帶刺小灌木。 宋 梅堯臣 《和劉原父舍人樂郊詩》:“園荒久不治,道路生棘荊。”《秦併六國平話》卷中:“ 朱亥 無謀先懼 秦 ,要将金寳賂仇人;若非 周霸 真君子, 魏國 城池盡棘荊。”
“棘荊”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í jī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含義
泛指叢生的帶刺小灌木,如酸棗、荊條等植物。這類植物多生長于山野或荒蕪之地,常被用于描述自然環境的艱險或雜亂。
文學引申
在文學作品中,“棘荊”可比喻困境、障礙或紛亂複雜的處境。例如宋代梅堯臣的詩句:“園荒久不治,道路生棘荊”,即以植物叢生暗喻荒廢與艱難。
“棘荊”既是具體植物,也可象征艱險,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文學引申或相關成語(如“荊棘載途”),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
《棘荊》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荊棘”或“刺”。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棘是指尖端有尖刺的植物;荊是指一種常見的有刺灌木植物。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一些有刺且難以接近的東西。
《棘荊》的部首拆分為木(樹木部首)和又(右手部首),按照漢字的書寫順序,先寫木後寫又。
它的筆畫數共有12畫,按照筆畫的書寫順序,先從左上開始,按照“橫、豎、撇、捺、點”的順序依次書寫。具體的筆畫順序為:橫、點、豎、撇、撇、捺、撇、豎、橫、橫、撇、提。
《棘荊》的繁體字為「棘荊」,其中「棘」中的木字旁邊多了一個「石」字,即「砺」。而「荊」的寫法在繁體字中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寫法中,有一個與現代寫法不同的地方是「棘」字的「木」字旁被寫成了「本」字,即「棘」的古代寫法為「本荊」。
他的話語充滿了棘荊,每一句都刺痛了我的心靈。
組詞:棘手、荊棘、披荊斬棘、萬丈棘刺。
近義詞:刺、刺痛、荊棘不斷。
反義詞:花、臘梅(非刺的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