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托情趣。 明 胡應麟 《詩薮·六朝》:“ 葛稚川 、 陶貞白 皆文士也,寄趣鉛汞耳。其詩文筆劄,自足不死。”
"寄趣"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複合詞,由"寄"和"趣"兩個語素構成。從構詞法分析:"寄"的本義為托付、寄存,《說文解字》釋為"託也"(《說文解字》卷七),引申出寄托、依附等含義;"趣"在《廣韻》中記載"七句切",原指趨向,後發展出旨趣、興味之意(《漢語大詞典》第9冊)。
在語義組合上,"寄趣"指通過特定事物寄托生活情趣,常見于文人雅士的創作語境。如明代張岱《陶庵夢憶》載:"以茶會友,寄趣山水",展現士大夫階層通過品茗遊曆寄托閑適雅趣的生活态度。這種用法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托物言志"的審美傳統,與《文心雕龍·物色》"情往似贈,興來如答"的創作理念相呼應。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畫鑒賞與園林藝術領域。故宮博物院藏文徵明《拙政園圖詠》題跋中"疊石理水,皆可寄趣"的記載(《中國園林藝術史》第三章),正是對江南園林"咫尺山林"造園理念的形象注解,印證了寄趣思想在空間藝術中的實踐應用。
基本含義
“寄趣”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ì qù,意為寄托情趣,指通過某種方式或事物表達内心的情感與志趣。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胡應麟的《詩薮·六朝》:“葛稚川、陶貞白皆文士也,寄趣鉛汞耳。其詩文筆劄,自足不死。” 此處通過“寄趣鉛汞”描述文人将情趣寄托于煉丹之事,展現其精神追求。
字義分解
用法說明
“寄趣”多用于文學或藝術語境,常見于詩詞、評論中,例如“寄趣山水”指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色。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口語較少使用。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古典文學作品或權威詞典。
半自耕農鞭麟笞鳳巢門朝靴辭活大桁大料啗悅刀箭搗砧東洋大海鬥花斷俸堆垜死屍獨腳戲分式方程負乘緻寇阜貨高祖父廣赜瞽蔔轱轳車含水量紅水河虎棍呼噜绛阙嘉向解酲靖匡老枭連宵徹曙林泉計六齋蘆簰埋三怨四杷車強自取柱千金一笑欺谄欺讕苘麻塊晴爽輕素取予有節榮燕揉擦上智下愚山齋飾美實塌塌受盤水程蜀綉天師符通睛問目烏雜掀雷決電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