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丢失馬。《北史·王晧傳》:“嘗從 文宣 北征,乘赤馬,旦蒙霜氣,遂不復識。自言失馬……須臾日出,馬體霜盡,繫在幕前,方雲:‘我馬尚在。’”
(2).“塞翁失馬”之省。比喻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為好事。 唐 黃滔 《上刑部鄭郎中啟》之二:“徒恨傷麟,終幾失馬。若無往歲,焉有茲辰?” 金 李之翰 《書呈仲孚》詩:“失馬乃為福,夢牛翻作禍。”
“失馬”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及延伸解釋:
字面意義
指“丢失馬匹”,即字面意義上的馬匹遺失。例如《北史·王晧傳》記載的典故中,王晧因晨霜覆蓋馬身而誤以為失馬,後霜化馬現,說明這一本義。
成語引申
作為“塞翁失馬”的簡稱,比喻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能轉化為好事,體現禍福相依的哲理。例如唐代黃滔詩句“徒恨傷麟,終幾失馬”即用此意。
哲學寓意
源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馬”故事,強調事物發展的不确定性。如高權威來源提到的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常用于勸慰他人或自我開解,表達對逆境的辯證态度。
文學與日常應用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北史》、唐代詩詞及成語詞典等來源。
失馬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騎馬者失去了馬匹,用來比喻功高馬上的人一旦失去了依靠,就會立即失去聲望或權勢。
失馬的部首是馬 (mǎ),拆分的筆畫數分别是:失(5畫) + 馬(7畫)。
《失馬》這個成語最早出現于《左傳》,其本義為失去騎乘的馬匹。後來引申為失去權勢、聲望或地位的意思。
繁體字《失馬》與簡體字意義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不同。
古時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但字義相同。《失馬》在古代可以寫作「失馬」或「脫鞍之義」。
他曾經是這個公司的CEO,但因為一次錯誤的決策,他失馬了。
失魂落魄、失察、失聰、失望、馬上、馬跑、馬匹。
失勢、失寵、落馬。
得勢、得寵、登峰造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