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美酒。 唐太宗 《春日玄武門宴群臣》詩:“清尊浮緑醑,雅曲韻朱弦。” 宋 蘇轼 《谒金門·秋感》詞:“孤負金尊緑醑,來歲今宵圓否?” 明 陸采 《明珠記·雪慶》:“似今日悶撥紅爐,知何日同斟緑醑。”
“緑醑”是古代詩文中的雅稱,指綠色美酒,常用于描繪宴會、感懷等場景,具有文學意象。具體解析如下:
字詞構成
文學用例
文化内涵
該詞多用于詩詞曲賦,通過酒的色彩與清醇特質,寄托文人雅士的情思,或渲染宴樂場景的精緻感。需注意古代“綠酒”可能并非字面綠色,而是對酒液澄澈的文學化描述。
因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使用極少,建議結合具體詩文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緑醑》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它源自于古代漢字文化。這個詞意味着一種美麗而純淨的綠色。它代表了大自然中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和綠色生态的和諧。
根據《康熙字典》,緑醑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綠(葉邊旁)和醑(酒部)。它由15個筆畫組成,其中綠部分占9個筆畫,醑部分占6個筆畫。
緑醑是由漢字組成的,它是古代漢語中形容綠色的單詞。在繁體中文中,緑醑的寫法為「綠醑」。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緑醑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具體來說,「綠」的寫法在古代字典中為「戊虍阝」,「醑」的寫法為「酉虍木」。
1. 這個公園裡的緑醑春意盎然,令人心曠神怡。
2. 我喜歡在緑醑的田野裡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麗。
組詞:緑意盎然、緑野、緑草、緑林。
近義詞:翠綠、青翠、蒼翠。
反義詞:枯黃、荒蕪、凋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