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道的意思、君道的詳細解釋
君道的解釋
為君之道。《易·複》:“象曰:迷復之兇,反君道也。” 漢 蔡邕 《獨斷》:“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夏至陰氣起,君道衰,故不賀。”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卷下:“君有常道,臣有定守。賞當功,罰當罪;與之惟我德,奪之惟我懼,君道也。” 明 李贽 《四書評·論語·先進》:“師道與君道并重,教澤與治澤齊長。”
詞語分解
- 君的解釋 君 ū 封建時代指帝王、諸侯等:君主。君子(a.舊指貴族、統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君王。君上。國君。君權。君臨。君側。 古代的封號: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長安君。 對對方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專業解析
“君道”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典漢語詞彙,主要從統治者的角度闡述治國理政的根本原則與方法。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闡釋:
一、核心釋義:為君之道,治國理政的根本法則
“君道”最核心的含義是指君主或最高統治者所應遵循的治國理念、行為準則和施政方略。
- 字義解析:
- “君”:本義指古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如帝王、諸侯王,引申為領導者、主宰者。
- “道”:指根本的道理、法則、規律、途徑、方法。
- “君道”:即“為君之道”,是君主治理國家、統禦萬民所必須依據的根本法則和正确途徑。
- 典籍佐證:
- 《荀子·君道》:這是系統論述“君道”思想的經典篇章。開篇即問“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 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勢”,強調君主自身德行與用人是治國的關鍵。文中詳細闡述了君主應“修身”、“尚賢使能”、“愛民”、“隆禮至法”等核心要求,明确指出“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将“道”直接定義為君主所應遵循的治國原則。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君道”的釋義為“為君之道”,并引用《禮記·樂記》“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雖未直接出現“君道”一詞,但“治道”的内涵與“君道”高度重合,均指實現國家治理的途徑和法則。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義“君道”為“君主治理國家應遵循的原則”。此定義簡潔明了,抓住了“君道”作為治國原則的本質屬性。
二、延伸内涵:君主德行與治國方略的統一體
“君道”不僅指抽象的法則,更強調君主個人品德修養與具體治國方法的統一,是内在德行與外在事功的結合。
- 強調君主修身立德: 儒家思想尤其認為,“君道”始于君主的個人修養。君主必須以身作則,成為道德的楷模(“君者,儀也;民者,影也;儀正而影正”《荀子·君道》),其仁、義、禮、智、信等品德是施行仁政、赢得民心的基礎。
- 涵蓋具體治國之術: “君道”也包含具體的統治策略和方法,如:
- 選賢任能(尚賢使能): 識别和任用賢能之士輔佐治國。
- 以民為本(愛民、利民): 重視民生,施惠于民。
- 禮法并重(隆禮至法): 既強調道德教化(禮),也依靠法律規範(法)來維持秩序。
- 公正明察: 公平處理政務,明辨是非。
- 終極目标:國家治理與天下太平: 踐行“君道”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國家的有效治理、社會的和諧穩定(“治國”)乃至天下的太平(“平天下”)。《貞觀政要》中唐太宗與臣下讨論的諸多治國理念,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以史為鑒”、“居安思危”等,均可視為對“君道”的具體實踐和闡述,核心在于追求國家的長治久安。
“君道”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特指君主治理國家所必須遵循的根本法則、行為準則和施政方略。它深刻體現了統治者個人道德修養(修身立德)與國家治理方略(治國平天下)的緊密結合,強調君主通過提升自身德行、任用賢才、愛護百姓、遵循禮法來實現國家的有效治理和長治久安。其思想精髓主要蘊含在儒家經典(如《荀子》、《禮記》)及後世重要的政論著作(如《貞觀政要》)之中。
網絡擴展解釋
“君道”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獻的詞語,主要含義為“為君之道”,即君主治理國家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 基本釋義:指君主在治國理政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規範、政治原則及行為準則。這一概念體現了古代對統治者品德與能力的雙重要求。
二、文獻引證
- 《易經》:提到“迷復之兇,反君道也”,強調違背君道會導緻災禍。
- 漢代蔡邕《獨斷》:通過“君道長”與“君道衰”的對比,将君道與陰陽之氣關聯,反映其興衰對國家的影響。
- 宋代宋祁《宋景文公筆記》:提出“賞當功,罰當罪”是君道的重要内容,主張獎懲分明的治理方式。
三、内涵解析
- 道德層面:要求君主具備仁德、公正等品質,如《論語》中“君使臣以禮”的君臣關系準則。
- 實踐層面:包括選賢任能、制定法度、平衡權力等具體治國策略,如中提到的“君有常道,臣有定守”。
四、延伸關聯
- 與“臣道”對應:君道常與臣子的職責(臣道)并提,形成“君君臣臣”的倫理體系,如明代李贽所言“師道與君道并重”。
提示:若需了解該詞在現代語境下的特殊用法(如品牌名稱),可進一步查閱相關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祿兒白頭相并傍矣川報警抱枝拾葉表頭滄州朝昔成議赤襁崇論闳議穿花蛱蝶黜降畜怒雌性返躬豐旨佛律耕當問奴龔自珍姑布國史館胡擄忙亂瘕氣嘉則經遠決囊軍權懶放類禋曆本離走龍漏耧犁露屑馬蹄帖夢蔔叛衍蟠株彭侯翩然匹鳥普洛乾暵勸業場熱審山島市猾師課士孫石玺時卒隨波歲晏太太推溝托信碗櫃烏衣之遊下巴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