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水和玉屑。語本《史記·孝武本紀》“承露僊人掌” 司馬貞 索隱引《三輔故事》:“ 建章宮 承露盤高三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 宋 尹煥 《霓裳中序第一·茉莉詠》詞:“餐盡香風露屑,便萬裡淩空,肯憑蓮葉?” 元 薩都剌 《九華山石潭驿》詩:“仙掌九秋傾露屑,天河半夜礙星槎。”
“露屑”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詞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解釋:
指露水和玉屑的結合,源自《史記·孝武本紀》中“承露仙人掌”的典故。據《三輔故事》記載,漢武帝在建章宮建造高三十丈的銅制承露盤,仙人掌狀的裝置承接露水,與玉屑混合後飲用,以求長生()。
有少數文獻(如)提出“露屑”作為成語,表示事物痕迹顯露,并引《左傳》“露屑之征”為例。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與“露”的引申義(顯露)混淆,需謹慎參考()。
若用于文學創作,建議優先采用“露水與玉屑”的本義,呼應古典意象;若涉及成語,需進一步考證出處。
《露屑》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露出薄片狀的東西或物質的小碎片。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些微小的、零散的碎片或顆粒。
《露屑》的拆分部首是 ⺦ (月字底下的一撇),它是指月亮的形狀。該詞由6個筆畫組成。
《露屑》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有幾種解釋。一種說法是它起源于北方方言,指代山上的冰屑。另一種說法是源于西方的借詞,指代食物或其他物質的碎屑。
《露屑》的繁體字為 「露屑」。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露屑》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古代有時用「彳」(旁步)代替「⺦」(月字底下的一撇)作為部首,但意思和發音都沒有太大區别。
1. 他的頭發上有一些白色的露屑。
2. 我們可以在土壤中看到微小的植物露屑。
3. 面包屑是一種常見的露屑。
1. 瓜屑(指西瓜或其他瓜類的果肉殘渣)
2. 火屑(指火焰中的飛沫或燃燒物的碎片)
3. 碎屑(指破碎的物體的小塊)
1. 屑(指碎片或剩餘物)
2. 渣(指雜質或廢棄物的殘餘)
3. 碎末(指破碎物體的細小顆粒)
完整、整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