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乾暵的意思、乾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乾暵的解釋

猶幹旱。 宋 鄭俠 《謝太守答詩》:“陰陽為之疹,涇潦仍乾暵。” 清 張楟 《七浦塘》詩:“或旱而乾暵,或潦而汪洋。”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李廣濟》:“ 楊君 是時官 湖南 鹽法道,因此年天時乾暵,迎真人入城而雨,雨後送之還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乾暵”一詞由“乾”與“暵”組成,均為古漢語中表示幹燥、枯竭的詞彙,具體含義需分述如下:

  1. “乾”的釋義
    “乾”在“乾暵”中讀作gān(非八卦中的“qián”),通“幹”,表示幹燥、枯竭。例如《周禮》相關文獻中,“乾胏”指通過減罪使刑罰枯竭,“乾肉”則象征赦免使罪責消失,均以“乾”引申為“無、消除”之意。此外,“乾”在《史記》《漢書》中亦有“乾沒”(吞沒、貪沒)的用法,進一步印證其“枯竭”的核心義項。

  2. “暵”的釋義
    “暵”指曝曬至幹燥,或形容熱氣蒸騰的狀态。《說文解字》釋為“乾也”,《詩經·王風》中“暵其乾矣”描述植物因幹旱而枯萎,朱熹注“暵,熯(hàn)也”,即火烤般的幹燥。

  3. “乾暵”的複合含義
    “乾暵”為同義複合詞,強調極度的幹旱或事物因幹燥而枯竭的狀态。例如《易·繫辭》中“燥萬物者,莫暵乎火”可理解為火使萬物幹燥至極,與“乾”的枯竭義相輔相成。該詞多用于描述自然現象或抽象層面的消耗、消除過程。

此詞多見于古籍,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但核心均圍繞“幹燥枯竭”展開,兼具物理與象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乾暵

乾暵(qián hàn)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乙(yǐ)和日(rì),它的總筆畫數是九畫。

乾暵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并且在繁體字中仍然被使用。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乾暵的繁體寫法為乾暵。

乾暵的意思

乾暵的意思是指炎熱、烈日當空的天氣。

例句

1. 夏天到了,乾暵的陽光讓人感到燥熱。

2. 在乾暵的天氣裡,記得要多喝水保持水分。

組詞

1. 乾旱(qián hàn):形容天氣幹燥缺水。

2. 乾枯(qián kū):形容枯萎幹癟。

近義詞

酷熱、炎熱、烈日炎炎

反義詞

寒冷、涼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