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道的意思、君道的详细解释
君道的解释
为君之道。《易·复》:“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汉 蔡邕 《独断》:“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卷下:“君有常道,臣有定守。赏当功,罚当罪;与之惟我德,夺之惟我惧,君道也。” 明 李贽 《四书评·论语·先进》:“师道与君道并重,教泽与治泽齐长。”
词语分解
- 君的解释 君 ū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君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君王。君上。国君。君权。君临。君侧。 古代的封号: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 对对方
- 道的解释 道 à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
专业解析
“君道”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典汉语词汇,主要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与方法。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释:
一、核心释义:为君之道,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则
“君道”最核心的含义是指君主或最高统治者所应遵循的治国理念、行为准则和施政方略。
- 字义解析:
- “君”:本义指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如帝王、诸侯王,引申为领导者、主宰者。
- “道”:指根本的道理、法则、规律、途径、方法。
- “君道”:即“为君之道”,是君主治理国家、统御万民所必须依据的根本法则和正确途径。
- 典籍佐证:
- 《荀子·君道》:这是系统论述“君道”思想的经典篇章。开篇即问“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强调君主自身德行与用人是治国的关键。文中详细阐述了君主应“修身”、“尚贤使能”、“爱民”、“隆礼至法”等核心要求,明确指出“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将“道”直接定义为君主所应遵循的治国原则。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君道”的释义为“为君之道”,并引用《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虽未直接出现“君道”一词,但“治道”的内涵与“君道”高度重合,均指实现国家治理的途径和法则。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义“君道”为“君主治理国家应遵循的原则”。此定义简洁明了,抓住了“君道”作为治国原则的本质属性。
二、延伸内涵:君主德行与治国方略的统一体
“君道”不仅指抽象的法则,更强调君主个人品德修养与具体治国方法的统一,是内在德行与外在事功的结合。
- 强调君主修身立德: 儒家思想尤其认为,“君道”始于君主的个人修养。君主必须以身作则,成为道德的楷模(“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荀子·君道》),其仁、义、礼、智、信等品德是施行仁政、赢得民心的基础。
- 涵盖具体治国之术: “君道”也包含具体的统治策略和方法,如:
- 选贤任能(尚贤使能): 识别和任用贤能之士辅佐治国。
- 以民为本(爱民、利民): 重视民生,施惠于民。
- 礼法并重(隆礼至法): 既强调道德教化(礼),也依靠法律规范(法)来维持秩序。
- 公正明察: 公平处理政务,明辨是非。
- 终极目标:国家治理与天下太平: 践行“君道”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社会的和谐稳定(“治国”)乃至天下的太平(“平天下”)。《贞观政要》中唐太宗与臣下讨论的诸多治国理念,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以史为鉴”、“居安思危”等,均可视为对“君道”的具体实践和阐述,核心在于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
“君道”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特指君主治理国家所必须遵循的根本法则、行为准则和施政方略。它深刻体现了统治者个人道德修养(修身立德)与国家治理方略(治国平天下)的紧密结合,强调君主通过提升自身德行、任用贤才、爱护百姓、遵循礼法来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和长治久安。其思想精髓主要蕴含在儒家经典(如《荀子》、《礼记》)及后世重要的政论著作(如《贞观政要》)之中。
网络扩展解释
“君道”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献的词语,主要含义为“为君之道”,即君主治理国家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
- 基本释义:指君主在治国理政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及行为准则。这一概念体现了古代对统治者品德与能力的双重要求。
二、文献引证
- 《易经》:提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强调违背君道会导致灾祸。
- 汉代蔡邕《独断》:通过“君道长”与“君道衰”的对比,将君道与阴阳之气关联,反映其兴衰对国家的影响。
- 宋代宋祁《宋景文公笔记》:提出“赏当功,罚当罪”是君道的重要内容,主张奖惩分明的治理方式。
三、内涵解析
- 道德层面:要求君主具备仁德、公正等品质,如《论语》中“君使臣以礼”的君臣关系准则。
- 实践层面:包括选贤任能、制定法度、平衡权力等具体治国策略,如中提到的“君有常道,臣有定守”。
四、延伸关联
- 与“臣道”对应:君道常与臣子的职责(臣道)并提,形成“君君臣臣”的伦理体系,如明代李贽所言“师道与君道并重”。
提示:若需了解该词在现代语境下的特殊用法(如品牌名称),可进一步查阅相关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花亭百克本科生不今不古差操长延谗幸衬袍答碴稻藳大圆颠驰杜贰鹅珍反覆无常奉天大鼓冯循覆车继轨干缦格不住公该轨币诡辔晷影过堂核算讙聚悔厉翦翕劫杀鸡距景向金缕曲纠纆九渊珂衞赖皮浪浪磊硌雷气敛敛练舁煤子棉花胎黏儿农科院平壤前度刘郎潜夫奇节清尘浊水仁寿镜石道石窍霜姿束手缚脚索取焘覆小胆希颩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