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書院學生,每三個月由官府出題考試一次,稱期考,即官課;每月由院長出題考試一次,稱月考,即師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每月師課時,也勉強取了兩回在十名之内。”
“師課”是清代書院教育體系中的一種考核形式,具體含義如下:
“師課”指清代書院中由院長(山長)每月組織的考試,屬于書院内部常規考核。與之對應的是官府每三個月組織的“官課”(又稱“期考”),兩者共同構成書院學生的學業評估體系。
該制度在清代教育文獻中多有記載,如晚清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提到:“每月師課時,也勉強取了兩回在十名之内”,側面反映了師課成績對學生學業評價的重要性。
“師”在此特指書院院長(古稱“山長”),凸顯其教學管理職責;“課”指考核課業,合稱即院長主持的學業測試。
通過這種制度,清代書院既保持了學術自主性,又接受官府監督,成為科舉制度外的重要人才培養機制。
師課是一個合成詞,由兩個字組成:師和課。師指的是教育、教導、引導他人學習的人。課則是針對特定内容和目标的學習活動或任務。
師的拆分部首是⺅(人),它的總筆畫數為2畫。課的拆分部首是讠(言),它的總筆畫數為7畫。
師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繁體字中的師課保留了其原始字形不變,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師的字形與現代相同,隻是更加簡化。課的字形在古代可能略有差異,具體形态需要進一步研究。
1. 我的老師非常嚴格,每次上課都會給我們很多師課。
2. 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擅長設計有趣而有效的師課。
組詞:
- 師範:指專門從事培養師資和進行教師教育的學校或機構。
- 師生:指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 課程:指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和要求所規定的學習内容和安排。
- 課後:指課堂教學結束後的時間段。
- 課堂:指教師和學生進行正式課程教學的地方。
近義詞:
- 教誨:與師課一樣,都指教育、教導他人學習。
- 教導:與師課一樣,都指教育、教導他人學習。
反義詞:
- 學習:指通過接受教育或自我學習來獲取新的知識、技能或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