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着風波飄動。《文選·宋玉<高唐賦>》:“徙靡澹淡,隨波闇藹。” 劉良 注:“言林木繁茂,隨風波而動。” 三國 魏 曹丕 《善哉行》:“隨波迴轉,有似客遊。” 宋 汪藻 《小重山》詞:“柳梢風急堕流螢,隨波去,點點亂寒星。”
(2).比喻無原則地跟從他人行事。 唐 羅隱 《讒書·答賀蘭友書》:“況僕求試京師,隨波而上,逐隊而下,亦有年矣。” 清 陳田 《<明詩紀事己籤>序》:“暨乎隨波之流,摹仿太甚,為弊滋多。”
“隨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字面含義
指依着風波飄動,如物體隨水流或氣流移動。例如《高唐賦》中“徙靡澹淡,隨波闇藹”描述林木隨風波搖曳的動态。
比喻含義
引申為無原則地跟隨他人行事,缺乏獨立主見。如唐代羅隱在《讒書》中批評“隨波而上,逐隊而下”的盲從現象。
文學用法
常見于詩詞中描繪自然景象,如宋代汪藻《小重山》的“柳梢風急堕流螢,隨波去,點點亂寒星”。
社會批評
多用于貶義語境,強調缺乏獨立思考。例如:“藝術貴在創新,若隻是隨波逐流,便失去生命力”。
“隨波”常與其他詞組合為成語,例如:
“隨波”既可用于描述自然現象,也可批判社會中的盲從行為。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其字面與比喻意義。
隨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跟着浪潮走,比喻隨着大勢而行,沒有自己的獨立意志。
隨波的拆分部首是辶和氵,拼音為sui。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隨波最早出現在《莊子·列禦寇》篇中。在繁體字中,隨波依然保持原來的寫法,沒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中,隨波以類似的形狀寫作“隨浮”,其中的“波”字形狀略有不同。
1. 他是一個沒有主見,總是隨波逐流的人。
2. 這個公司一直隨波而動,沒有自己的發展方向。
3. 在政治上,不能隨波逐流,應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
隨波共舟、隨波逐流、隨波漂流、隨波逆流、隨波順流
隨大流、順水推舟、墨守成規
有原則、獨立思考、抗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