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諺語。謂辦事應與熟習其事的人商量。《宋書·沉慶之傳》載: 宋太祖 欲北伐, 沉慶之 固谏不可。 徐湛之 、 江湛 并在坐,上使 湛之 等難 慶之 , 慶之 曰:“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隋書·柳彧傳》:“耕當問奴,織當問婢。此言各有所能也。”亦作“ 耕則問田奴 ”。《魏書·邢巒傳》:“俗諺雲: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
“耕當問奴”是一個源自古代的曆史典故,現作為成語使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核心釋義
字面意為“耕種之事應當詢問奴仆”,比喻處理專業事務時應向熟悉該領域的人請教,強調尊重行業經驗與專長。出自《宋書·沈慶之傳》,原文為:“治國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
二、曆史背景
南北朝時期,宋文帝欲北伐,大臣沈慶之勸谏時以治家作類比:奴仆熟悉農耕,婢女擅長紡織,治國亦需咨詢對應領域的行家,而非僅聽文官理論。這一典故凸顯了古代對專業分工的認知。
三、用法與結構
四、延伸價值
該成語被收錄于小學文言文教材,通過“奴婢分工”的比喻,傳遞“術業有專攻”的普世道理,至今仍具教育意義。
如需具體造句或近義詞解析,可參考相關詞典來源進一步了解。
《耕當問奴》是一句民間諺語,意思是要耕種才能問詢奴隸。這句話出自中國古代的《禮記·曲禮上》。它表達了勞動是獲取財富和權力的基礎,隻有通過辛勤努力和付出才能獲得回報。
《耕當問奴》這句話的拆分結果如下:
《耕當問奴》這句話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禮記·曲禮上》這部經典之中。它作為一個民間諺語,被廣泛傳承和應用,用來闡述農耕文化、勞動倫理和自力更生的觀念。
《耕當問奴》這句話的繁體寫法為《耕當問奴》。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常常有所變化。《耕當問奴》這句話在古代的寫法為《耕當問奴》。
以下是使用《耕當問奴》這句話的例句:
他從小就教育子女要明白,《耕當問奴》才能有所回報。
以下是一些和《耕當問奴》相關的組詞:
《耕當問奴》的近義詞可以是《勤勞緻富》,反義詞可以是《懶散乞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