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史館的意思、國史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史館的解釋

編纂國史的機構。 漢 稱著作東觀, 晉 為著作省, 唐 改稱史館, 宋 沿用,隸屬崇文院, 金 始置國史院, 元 置翰林國史院, 明 以翰林院統領修史事務, 清 及 民國 改名為國史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史館是我國曆史上重要的官方修史機構,主要承擔國家正史編纂與曆史檔案管理工作。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該機構名稱由"國史"與"館"構成,"國史"指國家編修的曆史典籍,"館"意為官方設立的專門機構。

在曆史沿革方面,中國曆史研究院資料顯示,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首設國史館,隸屬翰林院,負責編修《明史》和本朝實錄。民國時期改組為隸屬國民政府文官處的修史機構,1949年後在台灣地區延續建制。大陸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起,相關職能由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等機構承接。

該機構核心職能包含三個方面:一是編纂紀傳體正史,系統記錄國家重大事件;二是保管整理曆代皇帝實錄、起居注等原始檔案;三是編修典章制度彙編,如《大清會典》。其修史工作遵循"據實直書"原則,編纂成果具有最高官方史學權威性。

組織結構方面,國務院機構設置史料記載,清代國史館設總裁、提調、總纂、纂修等職官,實行總裁負責制。現代相關機構延續了分級管理制度,設置檔案管理、文獻編纂、學術研究等職能部門。

當代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研究顯示,新時代國史編研工作已形成"一館多庫"格局,數字化館藏超過1000萬件,推出《清史稿校注》《民國檔案》等重要文獻。相關成果通過中華書局等權威出版機構向社會公布,為史學研究提供基礎支撐。

網絡擴展解釋

“國史館”是負責編纂和保存國家曆史的官方機構,其職能和形式在不同朝代有所演變:

  1. 定義與核心職能
    國史館的主要任務是收集、整理曆史文獻,編纂國史,涵蓋帝王本紀、典章制度、人物傳記等内容。其起源可追溯至漢代“著作東觀”,晉代改稱“著作省”,唐代始設“史館”。

  2. 清朝國史館的發展

    •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式設立,初為臨時機構,負責纂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實錄。
    • 乾隆時期成為常設機構,編纂體例包括本紀、傳、志、表四類,并形成系統的修史制度。
    • 纂修範圍擴展至《大清一統志》《皇清奏議》等,并建立檔案管理體系,對後世史學研究影響深遠。
  3. 民國及現代演變
    民國初年設國史館,負責編纂民國曆史,後由新中國接收,其檔案為研究民國史提供重要基礎。台灣地區至今仍設隸屬于“總統府”的國史館,典藏史料并出版曆史著作。

  4. 文化意義
    國史館不僅是曆史文獻的保存中心,更象征國家對曆史的系統整理與傳承。清代祁鶴臯、王先謙等學者在館内完成《蒙古王公表傳》《東華錄》等著作,體現了其學術價值。

總結來看,國史館的職能貫穿古代至近現代,是官方主導曆史書寫的重要載體,其制度化和持續性為中華文明的曆史記錄提供了保障。

别人正在浏覽...

岸埽百二山河表子鄙況避眼避災部勒不勤而獲蒼翠差發朝省踳譌倒鳳颠鸾地下郎幹荒赓歌乖闊官卑職小孤經故事古楂還意汗馬牛好日頭賀拔宏覆畫一法回纥毀替互名魂府居句具物開火慨忼刻牙可曾狼餐澇朝潦草塞責靈敏妙楷台平準悭貪腮龐啬啬申祝私有觀念松床擡頭特勒跳蕭脫脂棉穩稱文獻通考無梁桶吳娘曲小錢櫃邪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