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纂國史的機構。 漢 稱著作東觀, 晉 為著作省, 唐 改稱史館, 宋 沿用,隸屬崇文院, 金 始置國史院, 元 置翰林國史院, 明 以翰林院統領修史事務, 清 及 民國 改名為國史館。
“國史館”是負責編纂和保存國家曆史的官方機構,其職能和形式在不同朝代有所演變:
定義與核心職能
國史館的主要任務是收集、整理曆史文獻,編纂國史,涵蓋帝王本紀、典章制度、人物傳記等内容。其起源可追溯至漢代“著作東觀”,晉代改稱“著作省”,唐代始設“史館”。
清朝國史館的發展
民國及現代演變
民國初年設國史館,負責編纂民國曆史,後由新中國接收,其檔案為研究民國史提供重要基礎。台灣地區至今仍設隸屬于“總統府”的國史館,典藏史料并出版曆史著作。
文化意義
國史館不僅是曆史文獻的保存中心,更象征國家對曆史的系統整理與傳承。清代祁鶴臯、王先謙等學者在館内完成《蒙古王公表傳》《東華錄》等著作,體現了其學術價值。
總結來看,國史館的職能貫穿古代至近現代,是官方主導曆史書寫的重要載體,其制度化和持續性為中華文明的曆史記錄提供了保障。
《國史館》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國:由“囗”部首和5畫組成。
- 史:由“口”部首和5畫組成。
- 館:由“香”部首和10畫組成。
來源:
《國史館》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制名稱。古時候,國家會設立一個專門負責收藏、整理和保管國家史書和史料的機構,這個機構就被稱為“國史館”。
繁體:
《國史館》(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中國古代,寫漢字的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古漢字中的“國”字在甲骨文時期的形狀與現代略有差異,但基本上保留了其核心意義。
例句:
1. 學者們在國史館中研究古代文獻。
2. 我們明天去國史館參觀吧!
組詞:
國史、國家、國民、國際史
近義詞:
史館、史志館、史專、史館所
反義詞:
國外史、外國曆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