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懶散放浪。 唐 白居易 《適意》詩之一:“寒來彌懶放,數日一梳頭。” 唐 白居易 《效陶潛體詩》序:“往往酣醉,終日不醒,懶放之心,彌覺自得。”
嬾放:猶懶散。 清 金農 《東郊各舍寄章十五全人》詩:“隻合杜門稱嬾放,注書且喜腦華清。”
“懶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核心解釋
指懶散、不拘束的生活态度,常形容人行為隨意、缺乏自律的狀态。例如“數日一梳頭”便體現了這種疏于打理的生活狀态。
延伸含義
部分文獻(如)提到“懶散放浪”,強調“放浪”中隱含的不受世俗拘束、追求自在的意味,可理解為一種帶有消極自由色彩的生活選擇。
唐代詩文
白居易在《適意》中寫道:“寒來彌懶放,數日一梳頭”,通過冬日疏于梳洗的細節,刻畫閑適心境;其《效陶潛體詩》序言“懶放之心,彌覺自得”則進一步将“懶放”與精神自得關聯。
清代演變
清人金農詩句“隻合杜門稱嬾放”使用異體字“嬾放”,說明該詞在曆史書寫中的變體現象。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用例,可參考、3提供的文獻來源。
懶放(lǎn fàng)是一個成語,指懶散而不努力積極工作或生活。它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懶散、消極、缺乏進取心。
懶放的拆分部首是手部,它由“手”和“放”兩個部首組成。其筆畫數為11。
懶放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清楚。它是一個現代漢語詞彙,沒有繁體字對應。
由于懶放是一個現代詞語,因此在古代漢字中沒有對應的寫法。
1. 他一直懶懶散散地度過每一天,真是太懶放了。
2. 這個員工總是得過且過,對工作毫無責任心,太懶放了。
1. 懶散(lǎn sǎn):形容懶惰不活躍。
2. 懶惰(lǎn duò):形容不愛勞動或做事不積極的。
3. 放任(fàng rèn):不加約束或壓力地任由自由發展。
4. 放縱(fàng zòng):不加約束或限制地追求個人欲望。
1. 懶散
2. 怠惰(dài duò)
3. 遊手好閑(yóu shǒu hào xián)
1. 勤勞(qín láo)
2. 敬業(jìng yè)
3. 進取(jìn q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