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遠的意思、經遠的詳細解釋
經遠的解釋
(1).經涉遠途。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欲經遠而乏舟車之用。”
(2).謂作長遠謀劃。《三國志·魏志·毛玠傳》:“ 袁紹 、 劉表 ,雖士民衆彊,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舊唐書·高季輔傳》:“臺閣之吏,昧於經遠之道。” 明 文徵明 《陝西布政使司左參議盧君墓表》:“如言 維揚 賑饑、西北邊備及 江 南農田數事,皆經遠之謀,非徒苟焉圖塞目前而已。”
詞語分解
- 經的解釋 經 (經) ī 織布時用梭穿織的豎紗,編織物的縱線,與“緯”相對:經紗。經線。經綸(.整理過的蠶絲;.喻政治規劃)。 地理學上指通過南北極與赤道成直角的線(亦作“子午線”):東經。西經。經度。經緯儀。
- 遠的解釋 遠 (遠) ǎ 距離長,與“近”相對:遠方。遠道。遠程。遠景。遠足(較遠的徒步旅行)。遠見(遠大的眼光)。遠慮。遠謀。遠客。遙遠。遠走高飛。舍近就遠。 時間長:遠古。遠祖。長遠。永遠。 關系疏,不親密
專業解析
“經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和古典文獻用例中理解,主要包含以下核心意義:
-
本義:謀劃長遠之事
- “經”在此處取“經營、治理、謀劃”之意(《說文解字》:經,織也。引申為治理、常道)。
- “遠”指“長遠、久遠”(《說文解字》:遠,遼也)。
- 因此,“經遠”字面意思即“謀劃長遠之計”、“考慮深遠”、“做長遠打算”。它強調一種深謀遠慮、着眼于未來的策略或行為方式。例如,《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裴松之注引《彧别傳》有“彧德行周備,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為儀表,海内英俊鹹宗焉。然前後所舉,皆命世大才,邦邑則荀攸、锺繇、陳群,海内則司馬宣王,及引緻當世知名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俨之俦,終為卿相,以十數人。取士不以一揆,戲志才、郭嘉等有負俗之譏,杜畿簡傲少文,皆以智策舉之,終各顯名。荀攸後為魏尚書令,亦推賢進士。太祖曰:‘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彧及攸并貴重,皆謙沖節儉,祿賜散之宗族知舊,家無馀財。彧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彧經遠智周,能斷大事,應變無方。” 這裡“經遠智周”即指荀彧具有深謀遠慮、智慧周全的特質 。
-
引申義:經曆遠方/長途跋涉
- 在更少見的用法中,“經”可作“經過、經曆”解,“遠”指“遠方、遠路”。
- 故“經遠”也可理解為“經曆遠方”、“長途跋涉”。例如,唐代詩人張籍《送新羅使》詩中有“悠悠到鄉國,還望海西天。經遠波濤險,山深道路偏。” 此處的“經遠”即指使者經曆遙遠而險阻的航程 。
在現代漢語詞典釋義中,“經遠”的核心含義側重于其謀劃長遠、深謀遠慮的本義。它形容一種具有戰略眼光、能夠為未來做周密計劃和打算的能力或行為。其“經曆遠方”的引申義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典詩文語境。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該權威詞典對“經遠”一詞有收錄和釋義,強調了其“經略長遠”的含義 。
- 古典文獻用例(如《三國志》裴注、《全唐詩》等):這些原始文獻提供了“經遠”一詞在實際語境中的運用實例,印證了其含義 。
網絡擴展解釋
“經遠”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經涉遠途
指經曆或跋涉遙遠的旅途。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論仙》中提到“欲經遠而乏舟車之用”,即強調遠行途中的物資匮乏。
-
長遠謀劃
指進行深遠的規劃或策略。《三國志·魏志·毛玠傳》中評價袁紹、劉表“皆無經遠之慮”,即批評其缺乏長遠眼光。
二、用法與示例
- 古籍引用:
唐代《舊唐書·高季輔傳》提到“台閣之吏,昧于經遠之道”,指官員缺乏深謀遠慮的能力。
- 現代擴展:
該詞也可引申為追求遠大目标的精神,如“經遠求學”“經遠經商”,形容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态度。
三、相關背景
部分資料提到“經遠”與清朝北洋水師“經遠艦”的關聯,但此用法屬于特定曆史名稱,需結合語境區分。
“經遠”既可指實際的空間距離,也可用于抽象的戰略或人生規劃,需根據上下文具體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卑陋便鴻兵籌鼻塌嘴歪巉絶車茵純庬觕豪大河澹漾笃至封缸烽鼓風趣橫生櫜兜工聯主義共名勾遷瑰博海闊天空紅素緩帶輕裘講僧降死講義讦切踦屦境界警巡院緊緊酒算劇本拒馬連裌蓮社淪化庬洪茂苑弄音旁求博考般樂偏跛撲剌譴斥強最欺君罔上榮芬山桃扇子神超形越省憂是古實心私窩子死巷炭窯天知道外褂未極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