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議的意思、成議的詳細解釋
成議的解釋
(1).已達成的協議。 三國 魏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遂齎見薄之決計,秉翻然之成議。”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三》:“ 哥舒翰 敗,遂旋軍。 相州 之師, 子儀 與 光弼 已有成議,以 魚朝恩 不從而潰。”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八章:“臣又告他說……他可以在 沉陽 便宜行事;一旦有了成議,火速密報于臣,以釋聖念。”
(2).已有的規定。《宋書·禮志三》:“博士 王燮之 議稱:‘遇雨遷郊,則先代成議。’”
詞語分解
- 成的解釋 成 é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張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發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狀況:成形。成性。成人。自學成才。蔚然成風。 變為:長成。變成。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成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已達成的協議
指經過讨論或協商後形成的共同決定,具有約束力。例如三國時期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中“秉翻然之成議”即指已确定的協議。
-
已有的規定
表示既定的規則或制度,如《宋書·禮志三》提到“先代成議”,即前代制定的規範。
二、出處與用法
- 古籍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文獻,如阮瑀書信,後延續至南北朝《宋書》等典籍,多用于正式文書或曆史記載。
-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可用于描述協商結果,如“久無成議”指長期未能達成一緻。
三、總結
“成議”兼具動态(達成協議)與靜态(既有規則)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及正式語境。其核心在于強調“已确定”的狀态,需結合上下文具體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成議(chéng yì),意思是達成共識或達成協議。成議的拆分部首是「⺍一讠」,其中「⺍」是漢字的一個偏旁部首,表示立直的樣子,「一」是「丨」的簡化形式,表示一根豎杠,「讠」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言語。
成議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成」表示達成或完成,「議」表示讨論或商議。
在繁體字中,成議的寫法是「成議」,與簡體字寫法相似,隻是将「讠」部分寫作「言」。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些變化,但成議一詞的基本含義沒有改變。
以下是成議的用法示例:
- 通過激烈的讨論和交流,雙方最終達成了一項成議。
- 我們需要盡快形成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成議。
與成議相關的一些詞語有:
- 協議:表示雙方或多方達成的正式協議或共同決定。
- 同意:表示對觀點或建議的認同,表示與他人的意見一緻。
- 争論:表示對某個問題或觀點在言辭上進行辯論或争執。
- 不同意:表示不接受某個觀點或意見,與之相反。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