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兆颶風将至的雲暈,形似虹霓。亦用以指飓風。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颶風将至,則多虹蜺,名曰颶母。”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上:“ 南海 秋夏間,或雲物慘然,則見其暈如虹,長六七尺。比候則颶風必發,故呼為颶母。” 宋 餘靖 《和董職方見示<初到番禺詩>》:“客聽潮雞迷早夜,人瞻颶母識陰晴。”自注:“颶風欲至,西黑雲起,謂之颶母。” 清 沉天寶 《公無渡河歌》:“中流颶母果為祟,狂飇拉雜翻朦艟。”
“飓母”是古代對飓風相關氣象現象的描述,具體解釋如下:
“飓母”指飓風來臨前的預兆性雲暈,形狀類似虹霓(彩虹),常出現在夏秋季節的南海地區。古人通過觀察這種雲暈預測飓風,故稱其為“飓母”。該詞亦可直接代指飓風本身。
飓母的雲暈色彩暗淡(“慘然”),長度可達六七尺,與現代氣象學中飓風形成前的雲系變化有一定關聯,但古代更多以直觀經驗總結其規律。
飓母是古代對飓風前兆雲暈的特定稱謂,兼具自然現象描述與災害預警功能,反映了古人對海洋氣象的觀察智慧。
《飓母》是指飓風與台風的合稱,意為猛烈的風暴。飓母的形成通常伴隨着強烈的旋轉氣流和大量的降水,給沿海地區和船隻帶來巨大的破壞力。
《飓母》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部分:風(風)和母(毋)。其中,風部表示與風相關,母部為該詞的聲旁。
《飓母》共有16個筆畫,風部為7畫,母部為9畫。
《飓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西方。"Hurricane"一詞最初源自西班牙語的"Juracán",該詞通過西班牙帝國的殖民擴張傳入英語,後來又轉化為"hurricane"。"台風"一詞則是指發生在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由西方的"typhoon"一詞譯成。
《飓母》在繁體字中為《颶母》,拼音為"jù mǔ"
根據古代漢字字典的記載,古時候寫作《飓母》的漢字為「颶」和「母」。其中,「颶」是用來表示強烈旋風的字,「母」則為聲旁,用來表明這個字的發音。
1. 這座城市正面臨着來自飓母的威脅。
2. 這場飓母給沿海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破壞。
1. 飓風:指猛烈的風暴。
2. 母親:指女性的親生或養育子女的母親。
近義詞:台風、風暴
反義詞:和風、微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