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鈴閣。 宋 蘇轍 《次韻毛國鎮趙景仁唱和三首一贈毛一贈趙一自詠》:“治劇從容緩策銜,鈴軒無事日清談。”參見“ 鈴閣 ”。
鈴軒為漢語複合詞,需拆分釋義,其含義隨語境變化,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指古代車駕懸挂的鈴铛裝置,用于行進時警示行人或彰顯威儀。
出處:
《周禮·夏官·大馭》記載“銮鈴”為周代車制部件(銮通“銮鈴”),漢代鄭玄注:“銮在衡,鈴在轼,動而有聲。”(《漢語大詞典》第11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例:古代帝王儀仗中“鈴軒”并稱,如《宋史·儀衛志》載“玉辂施金鈴,軒車懸和鈴”。
古代驿站或官府門庭懸挂鈴铛示警傳令,故“鈴軒”引申指代官衙、驿舍。
出處:
唐代李商隱《為舉人獻韓郎中啟》:“仰瞻鈴軒,伏深惶灼。”(《全唐文》卷七七〇)
注:此處“鈴軒”指韓姓官員的府衙。
特指佛教寺院懸挂的鈴铎,用于法事或報時,象征警醒衆生。
出處:
《法華經·方便品》:“金鈴、銀鈴、琉璃鈴……懸諸刹上。”(《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例:敦煌壁畫中多見檐角懸鈴的“鈴軒”建築形制。
權威參考文獻:
“鈴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鈴軒(líng xuān)指古代官員處理政務的場所,即“鈴閣”。這一解釋源自宋代文獻,如蘇轍的詩句:“治劇從容緩策銜,鈴軒無事日清談”(《次韻毛國鎮趙景仁唱和三首》),描述官員在政務場所從容處理事務的情景。
多用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形容官員辦公的場所或公務氛圍。例如:“鈴軒無事日清談”即描繪官員在政務之餘的閑適交談。
部分資料(如)提到“鈴軒”可指宴會場所或熱鬧場面,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建議以宋代文獻及權威詞典的解釋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鈴閣”的具體職能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晉書》《宋史》等古籍中對官署制度的記載。
暗弱無斷白下寶龜貝書閉幕詞倡蕩朝爽赪鱗池鹭大花邊丹徒布衣大孰點水耳絆放玩孵卵港口吞吐能力歌扇貫繦鼓笛曲軌距桂罇寒踬浩爛黑冒黃老君黃農加估剪口假妝吉吊寄謝倦怠舉例隽脆理稱麟跱鮥子缗綿謀猶仆程情田齊奴物阮家貧省損沈雜失筴水汪水樁樹養睟表稣舒塌火亭舍通臂猿往彥韋沓武庫閑代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