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代耕的意思、代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代耕的解釋

(1) [daiceng]

(2) [substitute]∶指以農耕之外的職業為生,如以舌代耕等

(3) [help to cultivate;cultivate land for sb.]

(4) 農業合作化之前,替缺乏勞力的農戶耕種

(5) 拖拉機站用機器代别人耕作

詳細解釋

(1).舊時官吏不耕而食,因稱為官食祿為代耕。語本《禮記·王制》“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其耕也”。 漢 荀悅 《漢紀·惠帝紀論》:“先王之制祿也,下足以代耕,上足以克祀。故食祿之家,不與下民争利,所以厲其公義,塞其私心。” 晉 陶潛 《雜詩》之八:“代耕本非望,所業在田桑;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三年》:“朝廷官人以爵,使祿足代耕。”

(2).指以某種職業或手段謀生,以代農耕所入。 晉 潘嶽 《閑居賦序》:“於是覽止足之分,庶浮雲之志,築室種樹,逍遙自得,池沼足以漁釣,舂稅足以代耕。”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旭亭家書》:“餘今年秋收頗佳,所植菽稷,頗足釀酒,筆墨足以代耕,儘有餘享。”

(3).解放前,各革命根據地政府對缺乏勞動力的烈屬、軍屬和幹屬實施的一種優待。由政府派工或包給群衆代耕其土地。解放後繼續實行,直到合作化時期。 傅秋濤 《湘鄂贛的紅色政權》:“在動員新兵的時候……由群衆選出志願入伍的新兵,并解決他們家屬的代耕問題,使他們安心在前方作戰。”

(4).農業機械站用拖拉機代農民耕種,收取規定的費用。《人民日報》1965.8.31:“在同一個地區的農業機械站,在同樣的條件下為生産隊代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代耕,漢語詞彙,原指代替他人耕種土地的行為,後衍生出多種社會文化含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其核心釋義包含以下四個層面:

  1. 農業經濟概念

    傳統語境中指佃戶或雇農為地主耕作的行為,常見于封建土地所有制下。漢代賈誼《論積貯疏》載"農人代耕而吏弗能畜",印證了該制度的曆史存在性。《漢書·食貨志》記載的"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更具體描述了代耕者需繳納半數收成的經濟關系。

  2. 職官制度引申

    古代衍生為官吏俸祿的代稱,《孟子·萬章下》注疏"祿足以代其耕",指官員俸祿相當于替代農耕所得。這種制度化表述見于《通典·職官》,反映"代耕"概念從物質勞動向政治經濟體系的語義延伸。

  3. 生态協作模式

    現代農業語境中,特指土地托管、農機共享等協作形式。據農業農村部2023年統計,全國農業生産托管服務面積超19億畝次,形成新型代耕服務體系,包含全程托管、勞務代耕等多種形态。

  4. 文化象征體系

    在文學創作中常作為田園意象,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代耕非本願"表達士人階層對農耕文明的矛盾心理。民俗學研究顯示,華北地區至今保留"代耕契約"文書實物,承載着傳統農耕社會的信用倫理。

該詞詞義演變軌迹清晰,從具體農事行為發展為包含經濟制度、政治倫理、文化象征的多維概念,在漢語詞彙體系中具有獨特的曆時研究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代耕”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官吏俸祿的代稱(古代)
    源自《禮記·王制》,指古代官吏不親自耕作,而是通過俸祿維持生計,即“祿足以代其耕”。如晉代陶潛在《雜詩》中提到“代耕本非望,所業在田桑”,體現這一概念。

  2. 以其他職業替代農耕謀生
    指通過非農業職業(如教育、寫作等)獲取收入。例如,清代昭槤在《嘯亭雜錄》中描述“筆墨足以代耕”,即以文為生。類似表達還有“以舌代耕”,多指教書或講學。

  3. 替農戶耕種(農業合作化前)
    在20世紀農業合作化之前,指為缺乏勞動力的家庭代種土地。這種形式常見于革命根據地時期,政府組織群衆為烈屬、軍屬代耕,如傅秋濤提到的“解決家屬代耕問題”。

  4. 機械化代耕(現代)
    農業機械站用拖拉機等設備為農民提供有償耕種服務,如《人民日報》1965年報道的“用機器代别人耕作”。


演變與補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禮記》《漢紀》等古籍,或查閱20世紀農業政策相關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

北籁邊線草人冊免察吏乘興而來丑角杵糠打诃大唿隆大石調多一事不如省一事鄂州市分身國邸國華國中橫驅别骛澒湧滑串流口懷瑾握瑜卉炜火引饑不遑食戢手酒琖擊柱開火刻足適屦口淡阃域括市廫廓寠數謀論蹑凫屁雌寡淡批較劈手破月虔刀牽複鉛球嶔斜瓊杯瓊閣桑楺三千八萬失腳師禁疏麻酸切佻捷帖騎望祠危徑文家武陵溪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