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芟夷的意思、芟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芟夷的解釋

(1).除草;刈除。《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 晉 葛洪 《抱樸子·名實》:“芳蕙芟夷,臭鮑佩禦。” 唐 杜甫 《除草》詩:“芟夷不可闕,疾惡信如讎。” 郭沫若 《水平線下·到宜興去》:“我在這裡雖然開不出甚麼美的好花來,但如路旁的雜草那樣,總可以迸發幾株罷?遇着别有會心的 周茂叔 ,他是不會芟夷它的呢。”

(2).裁減;删削。《<尚書>序》:“芟夷煩亂,翦截浮辭。”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 桓宣武 與 郗超 議芟夷朝臣。條牒既定,其夜同宿。” 宋 陳亮 《又乙巳春書之一》:“芟夷史籍之繁詞,刊削流傳之訛謬。” 章炳麟 《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若徒以交通為務,舊所承用,一切芟夷,學術文辭之章章者,甚則棄捐,輕乃裁減,斯則其道大觳,非宜民之事也。”

(3).鏟除;削平。《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 操 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 荊州 ,威震四海。” 宋 司馬光 《進古文<孝經>指解表》:“ 并州 者, 太宗皇帝 所以芟夷僭亂,混壹九圍。” 明 方孝孺 《東瓯王神道碑銘》:“芟夷僭盜,蕩滌兇奸。”

(4).殺戮。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誅,黃鉞一揮,齊斧暫授,則伏屍千裡,流血滂沲。” 唐 柳宗元 《戰武牢》詩:“鋪施芟夷,二主縛。”《明史·曹興傳》:“於是勇力武健之士芟夷略盡,罕有存者。” 羅正緯 《灤州革命紀實初稿》:“芟夷我人民,淫僇我子女,搜括我財貨,竊據我政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芟夷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動詞,其核心語義與“去除”“清除”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文獻用例,該詞的具體解釋如下:

  1. 除草、刈除

    本義指用工具割除雜草,常見于農事活動中。例如《左傳·隱公六年》載:“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藴崇之。”此處的“芟夷”即強調除草以助農作物生長,體現其原始農事功能。

  2. 鏟除、消滅

    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強力清除,含強制性或暴力色彩。如《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今操芟夷大難”,指曹操平定動亂、消除敵對勢力。現代語境中,該義項多用于抽象事物,如“芟夷舊制,創立新規”。

語源與結構:“芟”本指鐮刀類農具,後衍生割草義;“夷”表“平治”,二字組合強化“徹底清除”的意象。該詞屬書面語,常見于曆史文獻及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但保留于特定修辭或學術論述中。

網絡擴展解釋

“芟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多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除草;刈除
    本義指農作中的除草行為,引申為清除、去除無用或有害之物。
    例句:

    • 《左傳》提到“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強調除草需連根拔起。
    • 杜甫《除草》詩:“芟夷不可闕,疾惡信如讎”,以除草喻疾惡如仇。
  2. 鏟除;削平
    常用于描述對敵對勢力或障礙的徹底清除,如戰争或政治鬥争中的打擊行動。
    例句:

    •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言“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指曹操平定亂局。
    • 現代造句:“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他芟夷大難的決心從不改變”。
  3. 裁減;删削
    指對文字、制度等的精簡或删改。
    例句:

    • 《尚書》序言提到“芟夷煩亂,翦截浮辭”,即删減繁雜内容。
    •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載桓溫“議芟夷朝臣”,指裁撤官員。
  4. 殺戮
    極端語境下可指暴力清除或屠殺。
    例句:

    • 古籍中“芟夷生靈”、“虔劉我邊陲”,均含此意。

二、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芟夷”多用于比喻徹底解決問題或消除障礙,如“芟夷僭盜,蕩滌兇奸”,或形容對複雜局面的整頓(如提到的“鏟除惡勢力”)。

三、綜合特點

該詞兼具具體行為(除草)與抽象意義(清除障礙),且帶有強烈動作性和結果導向,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表達。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左傳》《抱樸子》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發紅顔白狼班門弄斧班氏廬保不齊拔趙易漢比勘拆家精蟾魄詫事車梁沖浪運動沖瀜吹揚黜落法黕黕蕩突燈罩帝青杜黜遁情爾其風掣雷行鳳凰于飛格古通今滒淖挂心鈎鍋腔子皓皤衡量後手不接華腴彙出灰鶴紀録靜縣極天救撲苛文來來盧其鬘飾泥珠劈劃評事洽着起膠餅輕舉妄動請求三槐之聽散沒上年殺禋歲金湯瓢通南徹北投鼠忌器退色毋固枭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