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髦的意思、兩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髦的解釋

古代一種兒童發式,發分垂兩邊至眉,謂之“兩髦”。《詩·鄘風·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儀。” 毛 傳:“髦者,髮至眉,子事父母之飾也。” 唐 王建 《宋氏五女》詩:“素钗垂兩髦,短窄古時衣。” 宋 蘇轼 《和陶答龐參軍》之四:“丱妙侍側,兩髦丫分。” 明 王世貞 《鳴鳳記·吳公辭親》:“老身 周 氏 ,幼適 吳 門,夢斷兩髦,已經廿載,教傳孤息,不憚三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兩髦”是中國古代一種特定的兒童發式,具有鮮明的時代和文化特征。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字形與基本釋義

“兩髦”由“兩”(表數量)和“髦”(指下垂至眉的長發)構成,字面意為将頭發分梳成兩股下垂至眉際的發辮。此發式專用于未成年男女,是先秦時期兒童常見的發型。《說文解字》釋“髦”為“發至眉也”,明确其長度特征(來源:《說文解字·髟部》)。

二、形制與文化内涵

  1. 形制特征
    • 兒童剪發時保留前額兩側長發,分别梳成辮子垂于眉前,形似門簾。
    • 《詩經·鄘風·柏舟》毛傳注:“髦者,發至眉,子事父母之飾。”表明此為子女侍奉父母時的禮節性裝扮(來源:《毛詩正義·鄘風》)。
  2. 年齡與性别
    • 男女通用,多見于8-15歲未行冠禮(男)或笄禮(女)的孩童。
    • 《儀禮·喪服》鄭玄注:“童子垂髦。”說明此發型是未成年人的标志(來源:《儀禮注疏·喪服》)。
  3. 禮制與象征
    • 孝道象征:《禮記·内則》載“子生三月,剪發為鬌(垂于兩側的短發)……男角女羁”,後漸長則為“兩髦”,體現對父母的恭敬(來源:《禮記正義·内則》)。
    • 喪禮區别:若父母去世,兒童需将“兩髦”束起成“總角”(結發于頂),以示哀悼(來源:《儀禮·喪服》賈公彥疏)。

三、典籍例證與演變


四、文化意義總結

“兩髦”不僅是古代兒童發式的實錄,更承載了禮制規範、孝道倫理及生命階段标識三重内涵。其形制源于周代禮法,通過《詩經》《儀禮》等經典的傳播,成為中華“衣冠禮樂”文化的微觀體現,亦為研究古代社會生活與倫理觀念的重要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兩髦”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主要含義(兒童發式)

古代兒童的一種發式,指頭發分垂至眉際兩側的造型,常見于侍奉父母的孩童裝飾。這一含義在《詩經》等經典文獻中有明确記載:

二、引申含義(成語)

少數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同時具備兩種才能或品質”。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撐,可能是現代衍生義,需謹慎使用。

三、讀音與結構


建議:若需引用該詞,優先采用“兒童發式”的經典釋義,并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6中的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發郎官誖缪别離閉骨裁示殘刑操立镵斧騁效抽撥創獲大檢查大野陡上奪攘奪神煩錯反魂香幹濕度地帶性稾秣各琅琅固定資本鬼主意雇托害夏渾淪奸非季節靜好筋急進退觸籬蹶船口乾舌焦冷丁掠剩連袵成帷盲文梅録免俗目語年輩攀摩陪笑臉憑隆且蘭青葙求道榷會撒阽沙鈎神道殊待陶漁騰越銅荷巍冠飨會籼粟小摘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