臬台的意思、臬台的詳細解釋
臬台的解釋
亦作“ 臬台 ”。 明 清 時按察使的别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臬臺聽了,顔色大變。”《糊塗世界》卷六:“臬台外面似乎有點風骨,其實糊塗得很。”
見“ 臬臺 ”。
詞語分解
- 臬的解釋 臬 è 箭靶子。 古代測日影的标杆。 标準,法式:圭臬。 筆畫數:; 部首:自; 筆順編號:
- 台的解釋 台 (①台⑤臺,⑥檯⑦颱) á 高平的建築物:亭台樓閣。 像台的東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燈台。 敬辭,用于稱呼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台鑒。台甫。 量詞:一台戲。 台灣省的簡稱:台胞。台币。 桌
網絡擴展解釋
“臬台”是明清時期對“按察使”的尊稱,其職能和現代對應職位如下:
1.基本定義與職責
- 職能:臬台主管一省的刑獄、訴訟、監察及司法事務,相當于現代省級公檢法系統的最高負責人,如省政法委書記。
- 曆史沿革:該官職源于唐代的“按察使”,宋代改稱“提點刑獄司”,金代正式确立為按察使,明清沿用。清末改稱“提法使”。
2.官階與地位
- 品級:清代按察使為正三品,屬省級重要官員,與布政使(藩台,從二品)、都指揮使(正三品)并稱“三司”,分管司法、民政和軍事。
- 地位對比:藩台因掌管財政和民政,地位略高于臬台,但兩者職權互不隸屬。
3.名稱由來
- “臬”本意為法度、标準,古代頒布刑律稱為“陳臬”,故司法官員被稱為“臬司”或“臬台”。
- “台”是古代對高級官員的敬稱,如“撫台”(巡撫)、“藩台”(布政使)等。
4.現代對應
- 其職能涵蓋省級司法、治安及法律監督,相當于現在的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及公安廳長的綜合職責,更接近省政法委書記的統籌角色。
參考資料
- 關于臬台的曆史演變可參考(搜狗百科),其與現代職位的對應關系可進一步查看(天氣加)。
網絡擴展解釋二
《臬台》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niè tái”,意思是官員在外地修築宮殿或墓地的台基或平台。
拆分部首和筆畫
《臬台》是由部首“臣”和“台”組成的,其中“臣”是指臣子,讀音為“chén”,“台”意為台階,讀音為“tái”。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4畫。
來源
《臬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元和正音韻》一書中,該書是唐朝時期的一部韻書,收集了各種字音和字義。
繁體
《臬台》的繁體字為“臬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的《臬台》字可以寫作“圼臺”,這種寫法在古代典籍和碑刻中也常見。
例句
1. 他們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修築臬台,使它成為一座壯麗的建築。
2. 在古代,官員常常為皇帝修築臬台和陵墓。
組詞
臬台官、修築臬台、宮殿臬台。
近義詞
壇台、幾廛、壇、祠。
反義詞
低窪、地穴、墓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