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ut a(dead) body into a coffin] 古時将珠寶放于死者口中含之入棺,後以此泛稱入殓
含殓安葬,諸事妥貼
(2) 另見 hán
亦作“ 含斂 ”。亦作“ 含歛 ”。古代喪禮,納珠玉米貝等于死者口中,并易衣衾,然後放入棺中,曰“含殮”。《新唐書·卓行傳·權臯》:“ 謩 為盡哀,自含斂之。” 明 李東陽 《清明前一日谒見宜人舊垅有述》詩:“浮生過眼煙雲外,舊事傷心含歛中。” 清 周亮工 《送王庭一入楚序》:“予今年五十,雖倖存而兩親見背,不及含殮。”《老殘遊記》第五回:“ 吳氏 将 于朝棟 屍首領回,親視含殮,換了孝服。”
“含殓”是古代喪葬禮儀中的專有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含殓最初指在死者口中放置珠玉後入棺的儀式,後泛化為整個入殓過程,包含安葬前的所有準備事宜,如“含殓安葬,諸事妥貼”()。
曆史背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葬禮儀或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說文解字》《新唐書》等典籍()。
含殓指的是将死者的遺體加以料理并收殓,以便安葬或火化。它是一個具有祭奠儀式性質的動詞。
含殓這個詞由三個部首組成:口、歹、殳。在現代漢字中,它的總筆畫數為14筆。
含殓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秋官司徒·大宰》中,原本是指将死者的屍體收入棺木的儀式。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整理遺體并進行後續安排的意思。
含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含殮」。
古時候,含殓的漢字寫法可以是「含斂」或「涵斂」,這兩種寫法的意思與現代含殓基本相同。
1. 将死者遺體含殓後,家人舉行了簡樸的告别儀式。
2. 醫院的醫生經過專業培訓,能夠妥善地執行含殓任務。
相關的組詞有:含殓師(專門從事含殓工作的人員)、含殓所(執行含殓服務的機構)。
近義詞包括:安葬、收殓、處理遺體。
反義詞則是:起屍、解纜。起屍指的是将屍體從墓中挖出,解纜則是指将屍體從棺材中解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