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殓的意思、含殓的詳細解釋
含殓的解釋
(1) [put a(dead) body into a coffin] 古時将珠寶放于死者口中含之入棺,後以此泛稱入殓
含殓安葬,諸事妥貼
(2) 另見 hán
詳細解釋
亦作“ 含斂 ”。亦作“ 含歛 ”。古代喪禮,納珠玉米貝等于死者口中,并易衣衾,然後放入棺中,曰“含殮”。《新唐書·卓行傳·權臯》:“ 謩 為盡哀,自含斂之。” 明 李東陽 《清明前一日谒見宜人舊垅有述》詩:“浮生過眼煙雲外,舊事傷心含歛中。” 清 周亮工 《送王庭一入楚序》:“予今年五十,雖倖存而兩親見背,不及含殮。”《老殘遊記》第五回:“ 吳氏 将 于朝棟 屍首領回,親視含殮,換了孝服。”
詞語分解
- 含的解釋 含 á 銜在嘴裡,不吐出也不咽下:含一口水。含漱劑。含英咀(?)華(喻反複琢磨體味文章的妙處)。含饴弄孫(含着糖逗小孫子,形容老年人的樂趣)。 藏在裡面,包容在裡面:包含。含義。含量。含苞。含蘊。含混
- 殓的解釋 殓 (殮) à 把屍體裝入棺材:入殓。裝殓。大殓。小殓(隻給屍體穿壽衣)。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含殓(hán liàn)是中國傳統喪葬禮儀中的重要環節,指為逝者進行入殓前的儀式性處理,包含“含”與“殓”兩個步驟,體現對逝者的尊重與哀思。
一、字義解析
-
含
指将珠、玉、米、貝等物放入逝者口中。
文化内涵:古人認為玉石能防腐護體,米貝可保障逝者在冥界衣食無憂,象征生者對亡靈的關懷。《周禮·地官》載:“大喪,共含玉”,說明其禮制淵源。
-
殓
指為逝者沐浴更衣、整理儀容,并安置于棺木中。
儀式意義:通過潔淨身體、穿戴壽衣,使逝者保持尊嚴,表達“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念。《禮記·檀弓》明确記載“殓者,斂也”,強調遺體需莊重收斂。
二、文化象征
- 靈魂歸宿觀:“含”的習俗隱含對靈魂不滅的信仰,以玉器通靈助魂歸天地。
- 孝道實踐:子女親為父母含殓,是儒家“慎終追遠”孝道的具體體現。
- 社會等級映射:周代規定“天子含實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貝”,反映禮制森嚴。
三、文獻佐證
- 《儀禮·士喪禮》:詳載“楔齒用角柶,綴足用燕幾”等含殓操作規範,印證其程式化特征。
- 《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漢代帝王喪儀中“含以珠玉”,體現制度傳承。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上海古籍出版社
- 國學大師網《周禮》《禮記》原文庫證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儀禮》注疏本
網絡擴展解釋
“含殓”是古代喪葬禮儀中的專有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詞語結構
- 含:指将珠玉等物放入死者口中。此習俗源于《說文解字》記載的“含口”儀式,即在入殓時将珠寶等置于死者口中,象征財富或尊嚴()。
- 殓:意為将屍體裝入棺木,如《漢典》所釋“入殓、裝殓”,涵蓋更衣、整理儀容等步驟()。
二、詳細釋義
-
基本定義
含殓最初指在死者口中放置珠玉後入棺的儀式,後泛化為整個入殓過程,包含安葬前的所有準備事宜,如“含殓安葬,諸事妥貼”()。
-
曆史背景
- 含口:根據《說文解字》,“含”本義為“銜物于口”,在喪禮中演變為放置珠玉或錢币的儀式,寓意逝者“不空口而去”()。
- 墊背:部分習俗中還會在死者身下放置錢币,稱為“墊背”,與“含口”共同構成陪葬禮儀()。
三、讀音與用法
- 拼音:一般讀作hán liàn(),但部分資料标注為hàn liàn(),可能存在方言或曆史發音差異。
- 語境:多用于古籍或傳統喪葬描述,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
四、相關延伸
- 近義詞:入殓、裝殓。
- 文化意義:該習俗反映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觀念,通過陪葬品表達對逝者的尊重和祈福()。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葬禮儀或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說文解字》《新唐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按辔不厭其繁才良辰堠出長出空刺薊大腦殻禱文釣榜疊羅兒撬伐毛洗髓發面點心艴然不悅複子明辟寒鄉黑晶晶化幹戈為玉帛畫羅荒頓呼喊毀離澗茶奸朋戒勸兢慚酒啖口大口蠟來日蘭情蕙性利建流水無情鹵鹻鉚工明後木雕泥塑毆曳判若天淵頗黎前程遠大遷格鉗髠前夕侵叛戚屬乞與阙如釋氏石作孫孫王機僞謬微赜卧酪消溶遐徵矽肺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