絶棄的意思、絶棄的詳細解釋
絶棄的解釋
徹底丢棄。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将登名山,服食養性,非有廢也,事不兼濟,自非絶棄世務,則曷緣修習玄靜哉?”《晉書·江逌傳》:“屏居 臨海 ,絶棄人世,翦茅結宇,耽翫載籍,有終焉之志。”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方今立國之強弱,視人才之多寡,吾有人民而先自絶棄其半,其愚無策,何可量焉。”
詞語分解
- 絶的解釋 絶 é 見“絕”。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 棄的解釋 棄 ì 舍去,扔掉:抛棄。遺棄。棄權。棄市(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并将屍體暴露街頭)。棄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棄養(父母死亡的婉辭)。棄置不顧。棄瑕錄用。 取 筆畫數:; 部首:廾;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絶棄”的漢語詞典釋義
“絶棄”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絶”(現多作“絕”)與“棄”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徹底斷絕、抛棄,強調行為的決絕性與不可逆轉性。以下從字形、詞義、用法及典籍用例展開分析:
一、單字本義與合成詞義
- 絶(絕)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斷絲也”,引申為“斷絕”“窮盡”。
- 強化作用:在“絶棄”中,“絶”凸顯“完全、徹底”的語義,如《古代漢語詞典》指其“表程度深,無餘地”。
- 棄
- 本義:《說文》釋“捐也”,即“抛棄、舍棄”。
- 行為指向:強調主動丢棄的行為,含貶義或決絕色彩。
- 合成詞義
- 徹底抛棄:二者疊加後,詞義重于單用“棄”,如《漢語大詞典》釋義:“徹底舍棄;完全抛棄”。
二、語義特征與用法
- 決絕性
- 指不留餘地、不可挽回的舍棄,如《漢書·王莽傳》:“絶棄人命,逆天心。” 強調對生命的徹底背棄。
- 對象廣泛
- 可針對具體事物(如器物)、抽象概念(如禮法、仁義)或人際關系:
- 《老子》:“絶棄仁義,民複孝慈。”(指摒棄儒家倫理)
- 《管子·法禁》:“絶棄暴戾之行。”(指戒除惡習)
- 哲學與倫理色彩
- 先秦文獻中多含批判或革新意味,如道家主張“絶棄智巧”(《莊子》),法家主張“絶棄私欲”。
三、典籍用例與權威釋義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絶棄:徹底舍棄;完全抛棄。
例證:《墨子·非命下》:“昔者三代之暴王……不遂其親,而絶棄之。”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
強調“絶”的徹底性,指“全然丢棄,不留餘念”,多用于道德、禮法範疇。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清)
“絶”為“斷絲”,“棄”為“捐棄”,合指“如斷絲不可續,捐物不複取”。
四、語義演變
- 先秦至漢:多用于政治、哲學論述,含強烈批判性(如《墨子》《老子》)。
- 唐宋以降:詞義漸趨中性,如《藝文類聚》載“絶棄塵俗”,指超脫世俗,無貶義。
- 現代漢語:罕用,偶見于仿古語境或學術論述,如“絶棄陳規”。
結論:“絶棄”是古漢語中表“徹底抛棄”的複合動詞,兼具行為強度與倫理意涵,其權威釋義及用例可證于《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經典辭書及先秦兩漢文獻。
參考文獻來源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 《漢書》《管子》《藝文類聚》(中華書局點校本)
- 《老子》《墨子》(諸子集成本)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清刻本)
網絡擴展解釋
“絶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基本釋義
“絶棄”意為徹底丢棄,強調完全舍棄或斷絕某事物。例如《晉書·江逌傳》中提到“絶棄人世”,指徹底脫離世俗生活。
2.文獻出處
- 古代典籍:晉代葛洪在《抱樸子·自叙》中寫道:“自非絶棄世務,則曷緣修習玄靜哉?”此處指舍棄世俗事務以追求精神修煉。
- 曆史記載:《晉書》描述江逌“屏居臨海,絶棄人世”,展現隱逸生活的選擇。
- 近代引用: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批評傳統觀念“自絶棄其半”,暗指對女性地位的否定。
3.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表達主動或被迫的徹底脫離,如斷絕人際關系(“絶棄人世”)、放棄世俗責任(“絶棄世務”)等,常見于文言或學術論述中。
4.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詞:摒棄、斷絕、舍棄。
- 反義詞:保留、維系、延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抱樸子》《晉書》等原始文本。
别人正在浏覽...
阿鄉草靡策足蟬冠豸繡撤走斥罵次男村學當不起當衆丁女短艇改頭換尾高藐公功刮刮光儀丱日貫雲石毫升合祭橫分呵擁箭不虛發谏戒角鐵結證津膩就義九嬰靈輴零陵香六法緑章摹版墨台母舅木植暖老貧客傾囊驅攘姗議山瘴勺水聲勢熏灼神仙尉賒錢授業解惑衰差術籍停杯通儒碩學午節無迹可求污口橫蔑五噫無着小刀會起義洗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