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國家建立的功勞。《韓非子·亡徵》:“私門之官用,馬府之世絀,鄉曲之善舉,官職之勞廢,貴私行而賤公功者,可亡也。”
“公功”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公功(gōng gōng)指為國家或公共利益建立的功勞,強調對公共事業的貢獻。其核心含義源于古代文獻,如《韓非子·亡徵》中提到:“貴私行而賤公功者,可亡也”,意為輕視公共功勞可能導緻國家衰亡。
詞義來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法家經典《韓非子》,用于批判重視私利、忽視公共利益的行為。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個人或團體為社會公益、國家發展所做的努力,如表彰傑出貢獻者或倡導公益精神。例如:“民國成立後,外公功成不居解甲投戈”。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公功”可引申為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及奉獻,如環境保護、慈善事業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經典用例,可參考《韓非子》原文或查閱曆史文獻。
公功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表示公衆的功勞或公共事務的成果。
公功的拆分部首為「立」和「力」,其中「立」為左邊的部首,「力」為右邊的部首。根據筆畫順序,「立」部首有5畫,「力」部首有7畫。
公功這個詞源于《左傳·莊公四年》中的古文,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550年。公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公功」。
在古時候,公功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莊子·外物》一文中,公功的寫法是「公工」。
1. 他的公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贊賞。
2. 這個項目是多方共同努力的公功。
組詞:公共、公衆、功勞。
近義詞:公益、公共福利。
反義詞:私利、私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