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足的意思、策足的詳細解釋
策足的解釋
謂騎乘牲口代步趕路。 清 李邺嗣 《得杖》詩:“策足恥言疲,恐落僕夫後。” 清 汪懋麟 《逆風》詩之二:“山中兩腳蹣跚久,策足輸他要路津。” 清 黃鷟來 《戊辰冬與張四明西同舟發秦郵渡錢塘過仙霞抵建甯分手即事紀别》詩之八:“ 考亭 著遺蹟,策足宜遠尋。”參見“ 策高足 ”。
詞語分解
- 策的解釋 策 è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鞭打:策馬。鞭策。 激勵,促進:策動。策勉。 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簡策。 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策論。策問
- 足的解釋 足 ú 腳:足下(對對方的敬稱)。足迹。足球。足壇。失足。高足(敬辭,稱别人的學生)。舉足輕重。畫蛇添足。 器物下部的支撐部分:鼎足。碗足。 充分,夠量:足月。足見。足智多謀。 完全:足以。足色。 值
網絡擴展解釋
“策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策足”指騎乘牲口代步趕路,即通過騎馬或其他牲畜來替代步行。例如清代李邺嗣的詩句“策足恥言疲,恐落僕夫後”便描述了策足趕路的情景。
字詞分解
-
策
- 本義為古代趕馬用的棍子(帶尖刺的馬鞭),後引申為“用策驅趕牲畜”的動作。
- 其他含義包括竹簡、計謀(如上策)、古代考試文體等,但在“策足”中主要指驅趕牲口的行為。
-
足
文學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詩文,常與旅途、行路相關:
- 清代汪懋麟:“山中兩腳蹒跚久,策足輸他要路津”;
- 黃鷟來:“考亭著遺蹟,策足宜遠尋”。
現代使用
“策足”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彙,多見于古籍或文學研究領域。其近義詞可包括“策馬”“驅馳”等,但具體語境需結合文獻分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策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充分發揮行動的力量和能力。它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糸」和「足」,糸部表示與線有關的意義,足部表示與腳有關的意義。根據筆畫順序,「策足」總共由13畫組成。
《策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法用語。在古代的戰争中,将領用「策」來指揮士兵行動,「足」則代表士兵行動的力量。因此,「策足」這個詞語逐漸演變為表示行動力量的意思。
《策足》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策足」。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個階段的演變,而如今的「策足」寫法基本保持不變。
以下是幾個關于「策足」的例句:
1. 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策足前行。
2. 在困難面前,我們不能放棄,要勇敢地策足向前。
3. 擁有堅定的目标,才能策足向成功邁進。
與「策足」意思相關的組詞有「策動」、「策謀」、「足迹」等。
「策足」的近義詞包括「步履」、「行動」、「行程」等,它們都表示人們的行為和行動。
「策足」的反義詞包括「停滞」、「遲疑」、「望而卻步」等,它們表示缺乏行動力或者動作受限制。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