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迹可求的意思、無迹可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迹可求的解釋

見“ 無迹可尋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迹可求”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事物缥缈玄妙,難以捉摸其形迹或蹤迹。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釋義與出處

  1. 核心含義

    “迹”指痕迹、蹤迹,“求”指尋找。合指事物虛幻空靈,無具體形迹可循,常用于形容意境、哲理或藝術表現的超脫境界。

    來源:《漢語大詞典》(1994年羅竹風主編)釋義:“沒有蹤迹可以尋求。形容虛幻微妙。”

  2. 文學溯源

    該詞化用自唐代王維《漢江臨眺》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後經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辨》引申為詩歌美學概念:“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強調詩歌意境的不可實指性。

    來源:王維《王右丞集箋注》(中華書局版);嚴羽《滄浪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版)。


二、引申義與哲學意蘊

  1. 道家思想關聯

    與《道德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相通,體現道家對超越形迹的“道”的追求,主張至高的境界往往隱匿于無迹可求之中。

    來源: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華書局陳鼓應注譯本)。

  2. 禅宗美學體現

    禅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别傳”,認為真谛超越語言與形迹,需直指本心。“無迹可求”暗合此理,成為文人追求含蓄隽永之美的代稱。

    來源:《五燈會元》(中華書局蘇淵雷點校本)中“達摩西來”公案。


三、現代應用場景


權威參考文獻

  1.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4.
  2. 王維 著, 趙殿成 箋注. 《王右丞集箋注》. 中華書局, 1961.
  3. 嚴羽 著, 郭紹虞 校釋. 《滄浪詩話校釋》.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3.
  4. 老子 著, 陳鼓應 注譯. 《老子今注今譯》. 中華書局, 2003.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網絡擴展解釋

“無迹可求”是一個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沒有蹤迹可以尋求,多用于形容處事或文學創作中不着痕迹、自然含蓄的狀态。該詞強調事物或表達方式的高妙,使人難以捕捉其具體痕迹或刻意雕琢的迹象。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詩辯》:“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挂角,無迹可求。”此句以“羚羊挂角”(傳說羚羊夜眠時将角挂在樹上,無迹可尋)比喻詩歌意境的超脫與含蓄。

三、語法結構

四、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五、使用場景示例

  1. 文學創作:形容詩歌意境深遠,情感表達自然而不露斧鑿痕迹。
  2. 處事方式:指行事周密或解決問題時不留人為幹預的迹象,如“他化解矛盾的手段高明,可謂無迹可求”。

該成語融合了傳統美學思想,尤其與宋代詩論中追求“韻味”“興趣”的理念密切相關,強調藝術表達的含蓄性與自然性。

别人正在浏覽...

貶棄蠶食長狄蟬聯往複巉崱出列耽志叨賴雕雕短楫敦煌變文棐彜豐鄗格祀構争貫百觀漁鶴發黃羅衫昏沉活字絞具假球嘉重界境濟濟一堂鏡破禁術楷字口率款附寬銀幕電影苦味裡人論治緑篠馬電鳴條南郭内降釀制媻珊錢獄乞力馬紮羅山上的雪輕銀丘螾上下飾繕守墨誦拾溯端竟委塑造台琖土礬屯兵脫不了徒食卧箜篌斜斂蟹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