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已到服力役年齡的成年女子。《墨子·備城門》:“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計之,五十步四十人。”《漢書·嚴安傳》:“﹝ 秦 ﹞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文獻通考·戶口二》:“丁男調布絹各二丈,絲三兩……丁女并半之。”
(2).指火。丙丁為火。道教以六丁為陰神,名:“六丁玉女”,故以“丁女”稱火。 宋 蘇轼 《雲龍山觀燒得雲字》詩:“丁女真水妃,寒山便火耘。” 宋 蘇轼 《真一酒歌》:“壬公飛空丁女藏,三伏遇井了不嘗。” 王文诰 輯注:“ 次公 曰:‘壬公言水也,丁女言火也,既出華池之水,則壬水飛而在上,丁火伏而在下矣。’”
“丁女”一詞在古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古代将成年男女分别稱為“丁男”和“丁女”,其中“丁女”特指符合官府力役要求的女性。例如《墨子·備城門》提到守城時需調配“丁女二十人”參與勞作,而《漢書·嚴安傳》也記載秦朝“丁男被甲,丁女轉輸”,反映其承擔運輸等勞役。
曆史背景
不同朝代對“丁”的年齡界定不同,但“丁女”通常與賦稅、勞役制度相關。如《文獻通考》提到“丁女”需繳納布絹等賦稅,額度為丁男的一半。
五行與六丁神
道教将天幹與五行對應,“丙丁”屬火,而“六丁”為陰神,稱“六丁玉女”,因此“丁女”被引申為火的代稱。例如蘇轼詩中用“丁女藏”暗喻火的特性。
文學化表達
宋代文人常以“丁女”入詩,如“丁女真水妃,寒山便火耘”(蘇轼《雲龍山觀燒得雲字》),通過拟人手法增強意象。
“丁女”既可指古代承擔賦役的成年女性,也可在道教文化中象征火。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墨子》《漢書》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