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thout assured source] 沒有落腳依靠之處
無着入手
見“ 無著 ”。
(1).亦作“ 無着 ”。無所依托;沒有着落。 前蜀 韋莊 《出關》詩:“危時秖合身無著,白日那堪事有涯。”《宋史·蘇轼傳》:“讀其文,浩然無當而不可窮;觀其貌,超然無著而不可挹。” 明 唐順之 《答陳澄江佥事村居韻》之四:“出處兩無着,空慚大隱名。”
(2).佛教語。無所羁絆;無所執着。《藝文類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元帝 《梁安寺刹下銘》:“有識之所虔仰,無著之所招提。” 唐 鄭谷 《蔡處士》詩:“無著復無求,平生不解愁。”
“無着”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字面含義
指“沒有落腳依靠之處”或“沒有着落”,常用于描述事物缺乏依托或未得到解決的狀态。例如:
讀音與用法
拼音為wú zhuó,部分文獻中可能寫作“無著”。需注意與佛教術語的區分。
在佛教中,“無着”指無所羁絆、不執着于外相,是修行的重要理念。例如:
若需進一步探究佛教哲學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藝文類聚》《六祖壇經》等典籍。
《無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沒有着落,沒有固定的位置或方向,沒有得到安定。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狀态或心境,表示暫時無法确定或安定。
無着的拆分部首是無(wú),筆畫數為4。無以否定某種狀态,表示沒有。着的拆分部首是⾝(shēn),筆畫數為⿰丿一,表示衣服的一部分。
《無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解牛》一章中,用來描述思維境界的無所適從。在繁體字中,《無着》的寫法為「無著」。
在古代,無着這個詞的寫法是「無着」。使用了相同的部首和字形,表示相同的意思。
1. 心亂如麻,感覺無着。
2. 他在生活中一直無着,不知道未來該如何規劃。
3. 在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人們常常感到無所適從、無着。
無所着落、無着一字、無着一文、無着一指
無定、無措、失落、不安定
有着、有定、安定、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