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着的意思、無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着的解釋

[without assured source] 沒有落腳依靠之處

無着入手

詳細解釋

見“ 無著 ”。


(1).亦作“ 無着 ”。無所依托;沒有着落。 前蜀 韋莊 《出關》詩:“危時秖合身無著,白日那堪事有涯。”《宋史·蘇轼傳》:“讀其文,浩然無當而不可窮;觀其貌,超然無著而不可挹。” 明 唐順之 《答陳澄江佥事村居韻》之四:“出處兩無着,空慚大隱名。”

(2).佛教語。無所羁絆;無所執着。《藝文類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元帝 《梁安寺刹下銘》:“有識之所虔仰,無著之所招提。” 唐 鄭谷 《蔡處士》詩:“無著復無求,平生不解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着”是漢語中兼具佛教術語與日常用法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佛教哲學釋義

在佛教典籍中,“無着”(梵文:Anabhisamskāra)指對事物不執着、不依附的修行境界。玄奘譯《成唯唯識論》卷九提出“無着真如”,強調破除對物質與精神現象的執着,達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覺悟狀态。該概念與《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教義一脈相承。

二、現代漢語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兩種解釋:

  1. 動詞用法:指事物沒有着落或依托,如“經費無着需多方籌措”;
  2. 形容詞用法:形容無處安放的狀态,如“無着的鄉愁化作詩句”(商務印書館,2020)。

三、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佛經譯本,唐代通過《成唯識論》《六祖壇經》等典籍完成語義定型。明清時期逐漸衍生出“沒有着落”的世俗含義,《紅樓夢》第107回“銀錢無着”即屬此用法(中華書局《紅樓夢校注本》)。

四、近義辨析

與“無措”側重慌亂狀态不同,“無着”強調客觀存在的缺失;區别于“無依”多指人身依附關系,“無着”適用範圍更廣,可指具體事物或抽象情感。

網絡擴展解釋

“無着”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
    指“沒有落腳依靠之處”或“沒有着落”,常用于描述事物缺乏依托或未得到解決的狀态。例如:

    • “經費無着”(指資金未落實)
    • “災民衣食無着”(形容生活無保障)。
  2. 讀音與用法
    拼音為wú zhuó,部分文獻中可能寫作“無著”。需注意與佛教術語的區分。


二、佛教術語

在佛教中,“無着”指無所羁絆、不執着于外相,是修行的重要理念。例如:


三、其他延伸

若需進一步探究佛教哲學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藝文類聚》《六祖壇經》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編集并後兵站步卒暢郁戳指大壽典重調盉鬥絕鳳凰诏封彌氛邪附同橄榄綠感情用事诰劄出身耕田桂蠹規矩鏡貴士漢甘露鼎含蘤謊皮匠歡怿賄謝簡别酒姥絶裾軍南門快蟹聾瞶螺青碌簌馬到成功冒號毛物梅岑嶷如衄挫箝兵乾坤再造寝廢輕儇容易軟禁三家店水中捉月説古話書齋劇太古堂試駝騁讬契橐爚望帝晤言枵腹從公小夫人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