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會起義的意思、小刀會起義的詳細解釋
小刀會起義的解釋
[Xiaodaohui Uprising] 1853 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小刀會(天地會的一個支派)響應太平軍,黃威、劉麗川領導在廈門和上海舉行的起義。在清軍和英法侵略軍的鎮壓下遭到失敗,餘部參加了太平軍
詞語分解
- 小刀的解釋 ∶一種帶柄的簡單切割工具,由通常是鋼制的鋒利刀片構成 ∶其刀口可折合在柄中、以便在口袋中攜帶的一種切割工具
- 起義的解釋 .仗義起兵。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 平陽公主 聞 高祖 起義 太原 ,乃於 鄠 司竹園 招集亡命以迎軍,時謂之娘子兵。”.指軍隊反正,以從義師。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二六:“ 蕭隊
網絡擴展解釋
小刀會起義是1853年至1855年間,由天地會支派“小刀會”發動的反清武裝鬥争,主要發生在上海及周邊地區。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信息
- 時間:1853年9月7日爆發,1855年2月失敗,曆時17個月。
- 地點:以上海為中心,波及廈門、青浦、嘉定等地。
- 領導人:劉麗川(主要領袖)、黃威、潘起亮等。
- 組織背景:小刀會屬天地會分支,早期為民間自保團體,後發展為反清秘密組織,提出“反清複明”口號。
二、起義過程
- 起義爆發:1853年9月,劉麗川率衆攻占上海縣城,建立“大明國”政權,後改稱太平天國,表示接受洪秀全領導。
- 初期勝利:起義軍迅速占領寶山、南彙、川沙、青浦等縣,與清軍多次交戰并獲勝。
- 清軍鎮壓:清廷調遣江南大營兵力圍攻,并勾結英、法、美等外國勢力,通過經濟封鎖和軍事打擊逐步縮小包圍圈。
- 最終失敗:1855年2月,起義軍彈盡糧絕,劉麗川突圍時犧牲,餘部部分加入太平軍,部分流散。
三、曆史意義與影響
- 反侵略鬥争:起義軍曾與外國勢力直接對抗,如1854年擊退英美駐軍襲擊,展現了反抗殖民壓迫的意志。
- 加速主權喪失:清政府為換取列強支持,出讓上海海關管理權和租界主權,導緻中國主權進一步受損。
- 呼應太平天國:起義牽制了清軍兵力,客觀上支援了太平天國運動。
四、補充細節
- 周立春父女:青浦起義領袖周立春被俘後,其女周秀英率殘部轉戰上海,成為重要将領。
- 指揮所舊址:上海豫園“點春堂”曾是小刀會的指揮中心,現為曆史紀念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來源網頁(如、6、8、9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小刀會起義
“小刀會起義”是指小刀會成員的集體反抗或起義行動。下面将介紹該詞的詞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詞義
小刀會起義表示小刀會成員共同反抗或起義的行動。小刀會是指一群以小刀作為武器的人組成的秘密會社或組織,常常以反抗不公正的統治為目标。因此,“小刀會起義”表示小刀會成員通過起義行動來反抗壓迫或不公正的統治。
拆分部首和筆畫
小刀會起義這個詞由三個字組成,拆分的部首分别為小、刀和會。小的部首為小字旁,刀的部首為刀字旁,會的部首為人字旁。小的筆畫為三畫,刀的筆畫為一畫,會的筆畫為六畫。
來源
“小刀會起義”這一詞來源于中國曆史上的一些反抗運動或起義行動。小刀會起義的詞語可能是總結這些曆史事件的名稱,用于形容小刀會成員的反抗行動。
繁體
繁體字形為「小刀會起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和現代簡化字有所不同。以「小刀會起義」為例,古時的寫法可能是「小刀會起義」。
例句
1. 曆史上曾發生過一次小刀會起義,他們以小刀為武器,反抗不公。
2. 小刀會成員在秘密聯絡後,決定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小刀會起義。
組詞
小刀、小刀會、刀會起義、小刀會成員。
近義詞
刀盟起義、小刀組織起義、小刀抗争。
反義詞
和平、忠誠、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