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驅攘:驅除;掃蕩。《舊唐書·馬燧傳》:“兩河鼎沸,寇盜橫行; 燧 等雖志在勤王,竟莫能驅攘患難。” 宋 蘇轼 《祭常山神祝文》:“若時賜霈澤,驅攘蟲災,以完我西成之資,歲秋九月,當與吏民復走廟下。”《續資治通鑒·宋太宗雍熙三年》:“共力驅攘,恢復舊疆。”
敺攘:驅除。 唐 元稹 《杜載監察禦史制》:“念敺攘之略,誠在将軍;奬飛馳之勞,宜加憲秩。”
“驅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驅除;掃蕩:指通過武力或行動消除禍患、敵人或災害。例如古籍中提到的“驅攘患難”“驅攘蟲災”等用法,均強調對危害的清除。
字義分解: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引申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
驅攘是一個動詞,表示驅趕、排除、消除。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馬,右邊是攵。馬是表示與馬有關的事物,攵表示敲打或者攻擊。
驅攘的拆分筆畫為14畫,其中馬部分占5畫,攵部分占9畫。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車攻》中,原意為用車輛進行攻擊。隨着時間的推移,驅攘的意義逐漸擴展為驅趕或者排除不好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驅攘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馬的上面有一個長豎而不是現在的橫折。例如:驅攘。
例句:
1. 我們要努力驅攘困擾我們的困難,開創美好的未來。
2. 他們驅攘了整個村莊的害蟲,保護了莊稼的安全。
組詞:
1. 驅逐:将人或物趕走。
2. 驅除:将某種不好的東西排除。
3. 驅散:使人或動物離散。
近義詞:
1. 驅趕:将人或動物趕到離自己遠的地方。
2. 排除:将某物從一群中除外。
反義詞:
1. 吸引:吸引人或物靠近。
2. 接納:把人或物納入其中。
【别人正在浏覽】